力学动态”文摘,第52卷,第2期,2020年10月25日

 

编辑组: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jsstam.org.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关于2020年度第2期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申请的通知

     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科协 共青团中央关于表彰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的决定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关于征集2021年度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的通告

    学术会议

      第25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ICTAM2020+1)即将重新开放摘要上传,截止11月30日

      ICCM2021, July 4th-8th, Ho Chi Minh City, Vietnam

      招生招聘   

      Two Post-Doc Positions, in Unified Mechanics Theory

      PhD openings in mechanics and adaptive structures at Stony Brook University

    学术期刊 

    《Advances in Geo-Energy Research》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习力学泰斗风范,传阿舟先生精神

    五院士谈“双一流”:各有特色 尚有空间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关于2020年度第2期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申请的通知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管理办法》,为加强学科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促进本领域国际(地区)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现公开发布2020年度第2期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申请的通知。

一、定位、资助范围

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用于资助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展相关的战略与管理研究、学术交流活动、科学传播、平台建设等活动。本期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包括以下3种类型:

(1)工程与材料科学相关领域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下文简称“战略与管理研究类”项目);

(2)在华举办的有影响的国际(地区)学术会议和基础研究短期人才培训活动(下文简称“学术交流类”项目);

(3)依托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的面向中、小学生的科学传播和普及活动(下文简称“科学传播类”项目)。

请注意:要求“战略与管理研究类”和“科学传播类”项目申请的执行期限为: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学术交流类”项目申请的执行期自2021年会议召开日期至当年12月31日,不得跨年。

二、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资格及限项规定

1. 资助期限不超过1年(含)的专项项目不计入限项范围。

2. 本专项项目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

3. 申请人同一年度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

4. 申请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5. “战略与管理研究类”项目申请人应对相应学科发展规律与态势有较清楚的了解。

6. “学术交流类”中在华举办的国际(地区)学术会议应为国际学术组织发起的有影响的系列会议,项目申请人应为组委会主要成员,申请书电子版附件材料须包括国际学术组织授权举办会议的证明材料和依托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正式批文(扫描件)。在华举办的基础研究短期人才培训活动,项目申请人应为组委会主要成员与主讲教师。

7. “科学传播类”项目申请人应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成员,主要参与者中应包括来自中学/小学教育一线的教学/管理人员。

8. 项目申请书正文开头应写明申请的类型,即 “战略与管理研究类”“学术交流类”“科学传播类”中的某一类。

9. 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一般应当在活动开展前3个月提出申请。

上述条件不满足或材料不完整,将不予受理。

(二) 申请书填写

1. 申请人须登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按照申请书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在线撰写项目申请书。

2. 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选择“科技活动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科技活动项目”,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以E开头的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3. 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10万元/项。

4. 申请书正文应与所申请的类型相对应。

(1)“战略与管理研究类”项目应包括:学科发展的现状、态势、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战略研究目标、内容、研究方案、可行性分析、预期成果等;

(2)“学术交流类”项目应包括:举办科技活动的背景和意义、组委会组成情况、活动的起止时间、参加范围、规模、潜在影响、重要报告或课程名称及其主讲人介绍、境外拟参会人员名单、预期成果等;

(3)“科学传播类”项目应包括:举办科学传播和普及活动的背景和意义、活动的起止时间、参加范围、规模、潜在影响、可行性分析、预期成果等。

5. 科技活动项目预期成果中必须包括与活动主题相关的调研报告/活动总结;若申请获得资助,调研报告/活动总结将是结题审查的重要材料。

6. 申请人应当遵照《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预算编报要求”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依托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审核。

(三)申请注意事项

1. 本期专项项目试行无纸化申请,申请材料集中接收时间为2020年11月16日-2020年11月18日16时。

2. 申请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的补充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以及《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具体要求,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认真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算表》。“学术交流类”项目在预算说明书中除对项目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进行说明外,还应对会议整体预算及基本情况进行说明。

3. 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申请材料中所需的附件材料(有关证明材料、审批文件和其他特别说明要求提交的材料原件),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

4. 依托单位完成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的逐项确认后,应在规定的申请材料提交截止时间(2020年11月18日16时)前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上传本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的电子扫描件(请在系统中下载模板,打印填写后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依托单位加盖公章),无需提供纸质材料。

三、咨询联系方式

1. 有关申请项目研究内容等问题可咨询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相关学科。

2. 填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联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协助解决,联系电话:010-62317474。

3. 其他问题,可咨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联系电话:010-62326884;电子信箱:doeminfo@nsfc.gov.c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2020年10月19日

 

 

[返回本期目录栏]            

 

 

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科协 共青团中央关于表彰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的决定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科协发组字〔2020〕24号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表彰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激发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创业热情,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决定授予孙明波等100名同志中国青年科技奖,其中包括10名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项。希望受到表彰的获奖者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奋发有为、砥砺建功,在基础研究、工程科技、科学普及、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要以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为榜样,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坚定创新自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立潮头,锐意进取,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攀科技高峰,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为他们人生出彩搭建舞台,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激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附件1: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获奖者名单.docx

附件2: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docx

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科协 共青团中央

2020年10月15日

 

 

[返回本期目录栏]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关于征集2021年度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的通告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根据科学基金深化改革要求,为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立项机制,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关管理办法的规定,面向科技界征集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

一、重大项目定位

重大项目要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充分发挥支撑与引领作用,超前部署,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

二、重大项目遴选过程及其相关说明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瞄准“卡脖子”背后的科学问题,根据科学基金发展规划、优先发展领域和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意见确立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并制定年度重大项目指南,组织好项目申请的受理、评审、资助等工作。优先资助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和重大应用前景,并有可能成为新的知识生长点的基础研究;优先资助能够带动学科发展、结合国情并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

为更好地弘扬新时代科学基金资助导向,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进一步推动重大项目立项机制的优化。首先,本次所征集的建议明确为立项领域的建议,而不是具体项目的建议。请建议人基于领域的宏观视角提出拟建议立项的重大项目领域。其次,确立重大项目立项领域的过程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通过面向全社会的立项领域征集、战略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学科研讨会形成的共识、学科前沿调研、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等,确定立项领域、制定并发布指南。从重大项目立项领域的确定到指南发布后重大项目的会议评审,每一步都进行差额遴选,竞争贯穿始终。

三、重大项目立项领域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立项领域建议的要求。

1.建议的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具有组织实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注重从工程应用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并提出基础研究内容,科学目标明确、集中,学科交叉性强。

3.国内具备较好的研究工作积累和研究条件,研究队伍优势明显,且优秀中青年人才储备充足。

4.经过较高强度的支持,有望在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二)建议人资格。

1.第一建议人应是一线科学家,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且具有长期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经历。

2.第一建议人和共同建议人总数不超过5人。

3.第一建议人和共同建议人同年只能提出或参与提出1项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

(三)立项领域建议的主要内容。

1.重大项目立项领域依据。结合科学问题的四类属性中的一类或几类,论述与立项领域建议相关的科学前沿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重阐述重大项目立项领域的必要性。

2.科学目标、核心科学问题及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科学目标简洁明确,核心科学问题要高度凝练并具前瞻性;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拟开展的研究内容须有机联系、相互支撑,学科交叉性强。

3.在相关领域国内已有的工作基础。我国研究队伍现状及国际上所处位置,着重论述我国是否具备开展相关研究并取得突破的基础和条件。

四、立项领域建议提交方式

请于2020年11月9日16:00前将“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Word和PDF两个电子版文件(见附件)发至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电子邮箱,同时,将“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纸质原件在规定的截止日期(2020年11月9日,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前加盖依托单位公章(1份)寄至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

电子邮箱:doeminfo@nsfc.gov.cn

联系电话:010-62326887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邮编:100085

附件: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参考模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2020年10月10日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会议

-----------------------------------------

 

第25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ICTAM2020+1)即将重新开放摘要上传,截止11月30日

力学领域的顶级旗舰国际会议第25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ICTAM2020+1)将于2020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重新开放摘要上传。受新冠疫情影响,ICTAM已延期至2021年8月在意大利米兰举办。该会议由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主办,四年一次,被誉为国际力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在大会组委会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大会的各项事宜正在顺利推进。大会受到全球学者的热烈关注,第一轮征集到超过3000多篇摘要,覆盖了力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如您希望参加ICTAM2020+1,请尽快在摘要开放上传期间,登陆会议网站(www.ictam2020.org),完成摘要提交。

新一轮会议摘要上传须知:

您的摘要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上传,截止日期不再延长。

您的摘要只能选择海报展示(short oral talk (5 minutes or less included handover) plus poster presentations)。

仅限于新投稿,不接收第一轮退稿重投。

另外,大会组委会正在同步准备应急预案。如果全球多地仍受新冠病毒的影响,将最晚于明年3月决定是否转为线上会议。

欢迎大家积极参加此次会议!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会议

-----------------------------------------

 

ICCM2021, July 4th-8th, Ho Chi Minh City, Vietnam

The ICCM is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oviding an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exchanging ideas on recent advances in areas related to computational methods, numerical modelling & simulation of manmade or natural systems, as well as their applications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It will accommodate presentations on a wide range of topics to facilitate inter-disciplinary exchange of ideas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foster various types of academic collaborations.

ICCM2021 will be organized by Ho Chi Minh City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nference Chairman:

Professor Hung Nguyen Xuan (Ho Chi Minh City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UTECH), Vietnam)

Honorary Chairman:

Professor G. R. Liu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USA)

The Conference Venue is

Hotel Grand Saigon

08 Dong Khoi Street, District 1, Ho Chi Minh City, 70000, Vietnam

https://www.hotelgrandsaigon.com/

(The former name of Ho Chi Minh City is Saigon. 胡志明市原名西贡。)

Warmest welcome to participate!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Two Post-Doc Positions, in Unified Mechanics Theory

 

Two Post-Doc Positions are available, Unified Mechanics Theory will be adopted for High Entropy Alloys.

Two Post-doctoral Researchers are sought to work on the H2020-SPACE project ATLAS (Advanced Design of High Entropy Alloys Based Materials for Space Propulsion)

The Candidates

The successful applicants must hav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of Integrated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Engineering (ICME) methods: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computational failure analysis, computational modelling of materials programming languages, experience in writing user defined subroutines applied to advanced materials. Experience in Ab-Initio Methods and/or Monte Carlo analysis is particularly sought. This position has funding for up to three years and is available from 1 December 2020 (subject to finalisation of contract).

Informal inquiries, please contact Professor Angelo R Maligno;

email: a.maligno@derby.ac.uk

  [返回本期目录栏]

 

PhD openings in mechanics and adaptive structures at Stony Brook University

Several fully funded Ph.D. positions are available in the Dynamic Structures Laboratory at Stony Brook University. The intended starting semester is Spring/Fall 2021.

A good applicant has a background in engineering, physics or math, and is passionate about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tructural systems at various lengthscales. An ideal applicant has also coding experience, likes "DIY" and/or arts&crafts and is open to writing in LaTeX.

At the moment, I am looking for students interested in:

- Nonlinear mechanics of flexible structures and shape-morphing systems

- Wave mechanics, nonlinear dynamics and metamaterials

- Adaptive structures

Regardless of the topic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 most, working with me you will be part of exciting research projects involving experiments, numerical modeling and simple yet mechanistically-insightful analytical models. Moreover, you will have the chance to expand/perfect your mechanics knowledge, to grow as an academic and to improve your 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 students’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is the top priority.

Why join us? Stony Brook University is a well respected research-intensive public school (SUNY system) located on Long Island, ~1 mile away from the ocean and ~1 hr away from New York City. The University has a strong legacy in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and it co-manages the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The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is rapidly expanding. Our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is relatively new and unbound by tradition, with a strong core of motivated young faculty looking to re-define civi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in my specific case, to explore unconventional structural solutions.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me (Paolo Celli, Assistant Professor) at paolo.celli@stonybrook.edu, specifying why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 position and attaching your CV, transcripts and the names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of at least two references. Selected candidates will be contacted to schedule a video interview.

Attachment:

2020-10_DynamicStructures_StonyBrook_PhD_Flyer.pdf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期刊

-------------------------------------------

 

 

《Advances in Geo-Energy Research》

Vol4, No4 (2020)

 

A 6M digital twin fo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 subsurface reservoirs

 Shuyu Sun, Tao Zhang,

Advances in porous medi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rom InterPore2020 perspective

  Jianchao Cai, Hadi Hajibeygi, Jun Yao, S. Majid Hassanizadeh,

Characterization and estimation of gas-bearing properties of Devonian coals using well log data from

 Rafik Baouche, David A. Wood,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sation of organic matter pores in coal-measure shale

 Kunjie Li, Shaoqi Kong, Peng Xia, Xiaoling Wang,

CO? geological sequestration in heterogeneous binary media: Effects of geological and operational

 Reza Ershadnia, Corey D. Wallace, Mohamad Reza Soltania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固体力学学报2020年第41卷第5期

计算力学学报2020第5期

Acta Mechanica Sinica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习力学泰斗风范,传阿舟先生精神

(摘自中国科学报)

 

■ 郑永安

今年是振动力学泰斗张阿舟先生诞辰100周年。9月27日,张阿舟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力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12位院士从各地赶来,追思学习张阿舟先生的爱国情怀、学术风范、科学精神和高尚品德,缅怀他为力学学科建设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探讨我国力学学科发展。

张阿舟先生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9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初放弃国外舒适的工作环境回到祖国怀抱,1951年被分配到南昌飞机制造厂,主持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结构强度试验,并荣立特等功;1955年调任南京航空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从教,曾任副院长,兼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等。

张阿舟先生开拓了我国飞机结构强度研究,在飞机结构静/动强度、振动环境工程等领域发挥了引领作用。同时,作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张阿舟先生也培养了包括赵淳生院士、胡海岩院士、向锦武院士等在内的一批优秀人才。作为一位知名民主党派人士和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张阿舟先生积极参政议政,曾于1986年与沈元、季文美、胡溪涛三位前辈联名向邓小平同志上书,呼吁国家要“千方百计尽早提供和使用国产干线飞机”,被誉为“航空四君子”。

张阿舟先生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上世纪50年代,他与范绪箕先生、戴昌晖先生、杨岞生先生等著名学者共同创建了南航力学学科。在张阿舟先生等前辈的带领下,南航力学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1962年,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获得首批固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获得首批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获得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得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建设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2017年,南航力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

张阿舟先生以他一生的奋斗和丰硕的成果,成就了他在力学界、航空界和教育界的崇高学术声望,以他无私的奉献和高尚的师德赢得了广大同行和师生的敬重和爱戴,被南航人亲切地称为“阿舟先生”。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阿舟先生身上就充分体现了总书记所说的科学家精神。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传承。我们认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承担好建设教育强国的光荣使命,包括全体南航人在内的航天学人要学习、传承并发扬光大阿舟先生的三种精神品质。

首先,学习阿舟先生心系航空、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众所周知,航空航天是20世纪以来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技术领域,是以基础学科和技术学科为基础的综合性现代科学技术,对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也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阿舟先生1937年进入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学习,1941年大学毕业,先后在中央大学和中央航空研究院从事两种滑翔机的设计、技术工作。后来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留学,转向力学领域,他的硕士、博士论文也都是围绕着飞机机翼、机身开展力学研究。回国后,主持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静力实验,作出重大贡献。

1955年,阿舟先生调任南航后,于上世纪50年代发展了飞机结构强度理论,上世纪60年代转向结构振动理论和应用研究,上世纪70年代发展完善了线性系统振动的复模态理论,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辟机械故障诊断研究新方向。他是我国航空结构强度和振动规范领域的奠基者和公认的学术带头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航空。心系航空、至诚报国,是张阿舟先生矢志创新、刻苦攻关的最大动力。航空报国也是我们航空航天大学所有学人的精神底色和第一价值追求。

其次,学习阿舟先生追求真理、不断超越的科学精神。1957年,钱学森曾发表过一篇极有影响力的论文。在这篇题为《论技术科学》的论文中,钱老认为:“技术科学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综合,它自然有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工程技术的地方。”钱老还认为:“力学对航空技术的贡献是决定性的,是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相互作用的典型。”从事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是能够做到引领世界科学前沿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相互统一的。换言之,在航空航天领域从事科研,就必须要兼具从重大工程中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从工程实践中总结科学规律的能力。在这方面,阿舟先生做出了榜样。

2018年,阿舟先生门下的博士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岩在南航教育思想大讨论所作的报告中,引用了阿舟先生的一句名言:“理论工作者总认为自己的结果正确,但可能是错误的;实验工作者总担心自己的结果有错误,但其实是正确的。”阿舟先生生前的助手、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淳生在一篇回忆文章中也说过:“张阿舟教授是工程师中基础理论宽厚、科学素养良好的科学家;他又是教授中实践经验丰富、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师。张老师既善于从理论角度指出你由工程实际中凝练科学问题的不足,又善于从工程角度指出你理论联系实际的欠缺。他真是一位顶级的教育大师!”

涵泳咀嚼有关阿舟先生的这两段意味深长的话,对于航空航天学人加强对科学与工程辩证关系的理解和实践,找到科研突破点,至关重要。

第三,学习阿舟先生为人师表、奖掖后学的大师风范。在1955年调入南京航空学院后,阿舟先生长期担任航空工程、力学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先后开设过“飞机构造与强度”“飞机强度计算”“理论力学”“直升机设计”等课程,主编或参与编写过《飞机强度计算》《飞行器振动基础》等多种教材,为学校的教学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60年代初,他开始招收研究生,并指导青年教师对振动理论和应用开展系统研究。1981年起,他开始招收固体力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他学识渊博、视野宽广,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飞机结构强度和振动研究的优秀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已成为科技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不少成了著名的专家、学者。

值得一提的是,张阿舟先生在教育改革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为了促进和迎接我国自行设计飞机高潮的到来,他认为必须从培养新型的飞机设计人才做起。1991年,71岁的他提出要对飞机设计专业实施设计—材料—制造—维修—诊断/管理一体化教育,使所培养的学生能在飞机设计的全过程中,全寿命、全方位地综合考虑问题。

此外,张阿舟先生言传身教,重视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方法的教育。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每次参加人大会议回来都向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介绍大会期间所了解的国家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教育研究生将个人的人生理想同国家的发展和需要相结合。他被研究生视为终生受益的良师。

总之,阿舟先生是一代宗师。他本身就是一所大学,也是一本大书。他爱国的一生、科学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作者郑永安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

       [返回本期目录栏]

五院士谈“双一流”:各有特色 尚有空间”

(摘自中国科学报)

 

今年是“双一流”大学建设收官之年,中国是否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应该有哪些标准?还需在哪些方面努力?10月18日在温州举行的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科思(CUSPEA)研讨会上,5位中科院院士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观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杜江峰认为,一流大学的标准并非千篇一律,可以各有特色。他指出,西方近代科学起源的时间远长于中国,因此我国目前虽然有点上的突破,整体仍有较大差距。但是,国内高校可以立足自身水平和特色,办成自己心目中的一流大学。“‘双一流’的目标实际很高,需要在每个阶段都尽力争取。”杜江峰说。

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同样认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高校蓬勃发展,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格局,但各高校又各有特色,不能一概而论。在他看来,人才培养是判断一流大学的一条重要标准。他以南开大学“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为例指出,世界一流大学应能在文科能培养出领袖人才、理科培养出能站上科学高峰的科学家、商科培养出比尔·盖茨、任正非式的人物。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谢心澄心目中,教师队伍水平是衡量大学是否一流的重要标准——如果每个教师在他的活跃期都是各自领域内很有影响力的教授,研究生和年轻科研工作者在报考和申请职位时首先考虑这所学校,那么这所大学一定是世界一流。“以这个标准看,我们国家所有高校都有欠缺,还有努力空间。”谢心澄说。

北京大学教授汤超指出,中国和世界的差距在很多方面越来越小,但是,在对自然的探索中还缺乏从0到1的突破。一项统计显示,当一个领域只有少数几篇论文时,往往没有来自中国的论文;随着这一领域越来越热,中国的论文也越来越多,最后超越了国外的论文总量。汤超认为,中国高校还欠缺由好奇心驱动的纯科学探索。

著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甘子钊则认为,中国崛起是21世纪最重大的事件,如果一所大学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在中国处于相对困难的外部环境下,为中国继续崛起、可持续发展做了贡献,就是世界一流。“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高校已经走在进入世界一流的路上,无须过多比较和争论。”他说。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