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52卷,第4期,2020年11月25日

 

编辑组: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jsstam.org.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第五届全国计算力学青年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对接活动在广东省成功举办

    学术会议

      关于召开第三届中国航空强度技术发展青年论坛的通知

      CSME Congress 2021 - Symposium on Solid Mechanics

      招生招聘   

      New AI + Metamaterials postdoc position

      Fully funded PhD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at Stony Brook University

    学术期刊 

    《工程力学》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中国科学院: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2020年度高被引科学家” 中国内地上榜人数激增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第五届全国计算力学青年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20年11月13-15日,第五届全国计算力学青年学术研讨会在南京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和江苏省力学学会共同承办。本次研讨会旨在促进计算力学领域青年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探讨青年学者的成长与计算力学学科的发展。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余名计算力学青年学者与特邀前辈专家参加了活动。

研讨会开幕式由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蔡新教授主持,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江苏省力学学会理事长唐洪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副主任孟庆国研究员,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兼计算力学专委会主任、大连理工大学郭旭教授分别致辞。

研讨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孟庆国研究员做了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深化改革》的特邀报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卢天健教授做了题为《超轻多孔结构设计兼谈力学创新》的特邀报告,清华大学庄茁教授做了题为《以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引导计算力学发展》的特邀报告,河海大学黄丹教授做了题为《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部分计算力学问题研究进展》的特邀报告。16位优秀的计算力学青年学者也结合各自研究方向分别做了精彩的邀请报告。

本次研讨会加深了计算力学青年学者之间的联系,也将助力计算力学青年人才为我国计算力学及力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经与会正式代表投票表决,第六届全国计算力学青年学术研讨会将由重庆大学承办。

 

 

[返回本期目录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对接活动在广东省成功举办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科学基金改革、践行成果贯通机制,更好地发挥科学基金独特优势,促进科学基金资助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11月20-2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对接活动在广东成功举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高瑞平,广东省副省长王曦等有关领导出席此次活动。

高瑞平副主任在开幕式致辞,她首先对广东省的精心组织与安排表示感谢,指出本次与广东省共同主办的成果对接活动是推动科学基金资助的优秀成果应用贯通的新一轮实践,必将加快创新成果落地和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实现从基础理论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强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广东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高瑞平副主任强调,自然科学基金委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强烈的使命责任担当,抢抓机遇,深化改革,以卓有成效的资助工作推动基础研究优秀成果不断涌现,多措并举为推动优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支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王曦副省长在致辞中指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创新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经途径,对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自然科学基金委一直高度重视广东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对接活动在广东省举办,是自然科学基金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举措。本次活动规格高、项目多、影响广,旨在为与会各方搭建一个供需对接、合作共赢的高端平台,必将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产业创新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广东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平台、人才等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为海内外创新人才来粤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提供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服务保障。

此次活动共遴选了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与新材料、5G通信设备、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精密仪器设备、食品加工、人工智能等八大领域8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参会,组织了国内70多位杰出科学家来广东开展成果对接,会上实现成功签约的成果转化项目达6项。并且,本次活动根据技术领域主题设置结合地市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势,采取“广州主会场+深圳、佛山、东莞、中山分会场”的形式联合开展,活动内容包括创新载体参观、座谈交流、政策推介、产业技术成果路演等。

本次活动由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和广东省科技厅联合主办,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广州市副市长王东、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有关领导同志,以及广东省有关地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等有关代表参加相关活动。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会议

-----------------------------------------

 

关于召开第三届中国航空强度技术发展青年论坛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中国航空强度技术发展青年论坛已于 2016 年、2018 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并已和中国航空强度技术发展高峰论坛(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成为国内强度技术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青年论坛和高峰论坛隔年轮流举办。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航空强度技术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学会与专业 学会的学术影响力,营造国内开放式专家智囊与强度精英交流平台;会同 全国专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实力与资源,共同推动强度基础研究 和工程应用的协同创新。经研究,兹订于 2020 年 11 月 27 日~29 日在西 安举办“第三届中国航空强度技术发展青年论坛” 。

本届论坛将诚邀国内相关领域知名院士专家、青年学者等,围绕数智 时代的强度挑战,研讨智能技术的航空探索、数字强度发展与应用、先进 计算方法与工具等相关主题,共同探讨中国航空强度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和演进路线。

相关事宜通见连接。

中国航空学会

中国力学学会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

2020年11月6日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会议

-----------------------------------------

 

CSME Congress 2021 - Symposium on Solid Mechanics

SYMPOSIUM ON SOLID MECHANICS

Symposium Co-Chairs:

Dr. Hamid Akbarzadeh (McGill University) and Dr. Dan Romanyk (University of Alberta)

THE SYMPOSIUM

The Solid Mechanics Technical Committee of Canadian Society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SME) invites you to submit a paper or an abstract to the 2021 CSM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to be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Prince Edward Island in Charlottetown, Prince Edward Island, from June 27-30, 2021.

The Symposium on Solid Mechanics focuses on a variety of theoretical,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aspects of solid mechanics studies as they apply to the following areas:

* Advanced Materials

* Multifunctional Structures

* 3D Printed Architected Materials

* Biomaterials

* Energy Systems

* Multiscale Simulation and Design

ABSTRACT/PAPER SUBMISSION

The submissions to the Congress are in two formats:

* Abstract: 400-word maximum (no full paper submission will be required*) or

* Full-length paper: 6-page maximum

* Accepted abstracts and full papers will be published in th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All accepted papers/abstracts will be scheduled for an oral presentation.

For paper templates and submission instructions, please visit https://www.csmecongress.org/submissions.

IMPORTANT DATES

* January 15, 2021 Submission of Abstract/Full Paper

* February 28, 2021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to Authors

* March 19, 2021 Submission of Camera-Ready Papers/Abstracts

* April 30, 2021 Early Bird Registration Deadline

Attachment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New AI + Metamaterials postdoc position

 

We are seeking a creative and enthusiastic postdoc to work at Duke University as part of a collaborative new DOE funded project entitled "FAIR Data and Interpretable AI Framework for Architectured Metamaterials". Candidate should have phd in mechanical or materials engineering, with experience in mechanical metamaterials, the underlying physical principles,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and preferably some knowledge of AI/ML and desire to learn more. Research will apply computation and AI/ML to develop FAIR datasets which will be deployed widely to the community and will develop new method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ucture and dispersion curves in mechanical metamaterials. The methodologies will leverage interpretable machine learning strategies to discover structural patterns and to extend findings across length scales, opening the door for new scale bridging techniques. Ultimately these capabilities will be used to rapidly design new metamaterials matching a unique property space. A short statement of interest and CV should be sent to Cate Brinson at cbrinson.mdpostdoc@gmail.com with copy to cate.brinson@duke.edu. Position available immediately for one year and may be renewed thereafter. Applications will be reviewed immediately and continue to be accepted until the position is filled.

Public abstract of the project attached.

  [返回本期目录栏]

 

Fully funded PhD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at Stony Brook University

A fully supported PhD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is available in the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at Stony Brook Univers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Dr. Georgios Moutsanidis. The desired start date is Fall 2021.

A highly motivated and talented candidate is sought for developing novel and efficient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and applying them to the following problems:

1) Extreme events modeling

2)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3) Hypersonic flows

4) Additive manufacturing

Required Qualifications:

1) Masters and B.Sc. degrees in Engineering or Applied Mathematics with an excellent overall academic record.

2) Very strong background i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3) Very strong background in scientific computing and numerical analysis.

4) Experience with coding in one of the following programming languages: C/C++, Java, FORTRAN.

The interested applicants should submit an online application at https://www.stonybrook.edu/commcms/civileng/graduate/generalinformation.php. The deadline is January 15th. However, the interested applicants are highly encouraged to first communicate their interest to Dr. Moutsanidis and submit the following material via email at georgios.moutsanidis@stonybrook.edu

1) Transcripts of 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degrees.

2) CV

3) Contact information of at least 3 faculty members that can provide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4) Any relevant publications.

5) Results of GRE and TOEFL if available.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期刊

-------------------------------------------

 

 

《工程力学》

2020年第11期

 

采用粘弹性人工边界单元时显式算法稳定性分析

 李述涛, 刘晶波, 宝鑫, 陶西贵, 陈一村, 肖兰, 贾艺凡,

基于Green函数法的Timoshenko曲梁强迫振动分析

  赵翔, 周扬, 邵永波, 刘波, 周仁,

基于共旋法与稳定函数的几何非线性平面梁单元

 邓继华, 谭建平, 谭平, 田仲初,

钢-超高性能混凝土组合箱梁弹性弯曲性能试验研究及解析解

 樊健生, 王哲, 杨松, 陈钒, 丁然,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邓明科, 郭莉英, 李睿喆, 陈佳莉,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固体力学学报2020年第41卷第5期

计算力学学报2020第5期

Acta Mechanica Sinica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中国科学院: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摘自中国科学报)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就目前现实来看,我国本土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科技事业发展、科研成果产出,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目标不相适应,已成为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短板之一。

2019年,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国科协等7部门联合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动科技期刊改革发展。本报今起开设“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经验谈”栏目,通过对期刊主编、期刊编辑、院士专家等进行深度访谈,剖析一系列中国科学院的办刊案例,梳理创新举措、分享成功经验,以期为广大读者带来更多的启示与思考。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的风向标和驱动器,科技强国建设离不开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撑。

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在涌现一大批卓越科研成果的同时,着力打造培育了一批中国一流科技期刊,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道路上,发挥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骨干引领作用。

现实:迫在眉睫

科技期刊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学术交流平台、人才培养、科研评价,以及国际科技话语权重要阵地等功能与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据相关统计,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中国论文发表数量超过50万篇,位列世界第二,中国高被引论文位居世界第二。然而,相关数据表明,中国学者发表在中国期刊上的SCI论文比例仅为7.4%,也就是说,100篇论文中只有7篇发表在中国期刊上。

“世界一流期刊事关知识产权优先权,发表时间决定科技成果的独创性。在当前科技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拥有一批世界一流期刊有利于保护我国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发明的优先权。”《整合动物学》主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知彬告诉《中国科学报》。

“现实是,我国本土科技期刊的发展,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目标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短板之一。做大、做强我国科技期刊,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高级业务主管徐雁龙表示。

中国科学院担当新时代科技创新“排头兵”的同时,在一流科技期刊上也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院不断加大科技期刊改革发展力度,提升学术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2013年5月,中国科学院在院机关科研管理改革中专门成立了科学传播局,设置了专门负责科技期刊工作的处室,并将科技期刊作为专门规划列入院“十三五”规划体系。

目前,中国科学院主管主办承办期刊共422种、科普期刊27种。2020年,中国科学院被SCI收录期刊增至95种,在全国占比39%;有37种期刊(全部为英文刊)位于国际同学科期刊排名的Q1区,在全国占比46%。这在记载和传承中国重要科研成果、传播科学思想、引领学科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迄今,中国科学院逐步建立起了基本覆盖自然科学和高技术主要领域的科技期刊体系,它们被认为代表着我国科技出版和期刊的最高水平,在引领学术发展前沿、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推陈出新

为推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认真分析所属期刊存在的问题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产出目标导向和改革目标导向”相结合的期刊改革发展思路,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和相关保障措施。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科学院大力推进期刊体制机制改革,切实推动全院期刊编辑部整合,引导办刊单位打破内部不同期刊编辑部的壁垒,推动人员、财务、业务等方面的实质性整合,提高集约化效率,促进研究所办刊整体实力增强。

中国科学院还持续探索科技期刊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模式,整合汇聚院内外优质学术资源,着力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目前已形成材料科学、光学、地理资源、物理学、资源环境、整合生物学等6个学科刊群。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还着力推动光学、地理资源和物理学刊群进一步“再集群”。“我们的路线是清晰的,就是通过小学科集群发展形成‘小群’,学科领域相近或有共性的‘小群’再集群为‘大群’,通过点上的突破,带动面上的突破,最终形成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期刊集群。”徐雁龙说。

在规模化发展方面,201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所属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收购法国历史悠久的科技出版机构EDP Sciences,显著扩大了高水平期刊集群的规模,探索了一条中国期刊走出去的新道路。

面对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机遇,中国科学院积极推动全院期刊数字平台建设,部署了预出版、采编发、出版生产3个覆盖全业务链的信息化平台,为科技期刊资源整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此外,中国科学院还实施了打造精品学术期刊、促进中文刊可持续发展、实施科技期刊国际合作新策略及培育新形态期刊等举措。

人才是高水平科技期刊发展的关键所在。2017年“中国科学院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能源化学》编辑部主任张丽娟表示,“真正办好‘一个’世界一流期刊很难,办好一系列世界一流期刊更难,因为期刊发展需要国际化的编辑队伍、出版流程和出版平台及相应的技术人才。”

为强化培育和凝聚期刊编辑出版人才队伍,中国科学院出台并实施了《中国科学院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计划管理办法》,同时加强科技期刊人才出境学习培训、交流合作。“十三五”以来,已引进16名专业人才,20余人次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出版界)、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优秀编辑)奖,期刊出版队伍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张丽娟告诉《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一直追求世界一流的工作作风,为建设世界一流期刊提供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工作氛围,也给予了很多政策和项目支持。比如,采取不同的运营模式发展期刊、编辑出国参会、公派出国留学等,《能源化学》能做到来稿数量、出版数量、出版质量和国际影响力连续提升与这些支持密不可分。”

中国科学院还设立了出版基金,对期刊进行重点支持。1990年起设立中国科学院出版基金,每年提供经费400万元对优秀期刊进行择优支持,至今已经投入7000多万元。

学术期刊是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建设的重要关口和主要阵地。为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风气,中国科学院自我加压,不断提升和加强期刊规范管理和服务能力,开展期刊自查自纠及绩效统计工作,确保出版政治质量、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主动改进期刊审读工作方式及工作机制,与中国知网合作开发在线审读系统,甄别期刊发表论文中存在的学术不端、不规范行为,推动科技期刊在学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跨越:从量到质

中国科学院始终坚持期刊出版的专业化、精品化、国际化,诸多改革举措取得良好成效,打造了一批在学科领域能够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的精品中英文科技期刊。

目前,中国科学院有19种期刊跻身国际同学科排名前10%,它们代表了我国同类科技期刊的最高水平。其中,《细胞研究》在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学术期刊中继续排名第一;《国家科学评论》成为位居《自然》和《科学》之后、在全球多学科综合性期刊中排名第三的学术期刊。《微系统与纳米工程(英文)》首次获得影响因子,在国际同学科排名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院在推动精品中文期刊可持续发展方面成绩显著。比如,《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系列的17种期刊,依托中国科学院学部平台办刊,是我国学术类科技期刊中的知名品牌,曾获得第一、二、三届国家期刊奖,第二、三、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等荣誉。《中国科学院院刊》作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已成为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战略及科技政策、构建科技舆论导向的阵地。

基础资源和平台建设也取得较大进展,新模式办刊探索实现了良好开局。先后有近百个刊次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中获得了较大力度的支持,并在若干学科期刊群网络平台和开放获取期刊平台建设方面初见成效。

整体来看,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整体影响力持续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2023年)”,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在科技期刊领域实施的力度最大、资金最多、范围最广的重大支持专项。其中,中国科学院共计96个项目入选,占项目总数的33.7%,获得支持经费占“卓越行动计划”本年度项目资金总额的36.2%。

目标:一流引领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卢嘉锡便如此强调科技期刊重要性,“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头,又是龙尾”。

长久以来,中国科学院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科技期刊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借鉴国内外、院内外集中打造高水平学术期刊群和期刊数字平台建设的成功经验,为科技期刊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但事业未竟,培养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依然任重道远。

“世界一流期刊是重要的科技战略资源。在现代社会,开展科学研究离不开科技文献的支撑作用。”在张知彬看来,中国科学院实力雄厚、学科齐全,拥有众多国内外著名的学术组织,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条件得天独厚。要注重综合考察期刊的实际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认可度、在服务我国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推动期刊回归学术交流的本色,还要强化支持培育一批中文精品期刊。

新时期、新机遇。创新驱动发展,而助推创新驱动始终是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工作体系的核心使命。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中国科学院将以打造国际顶尖科技期刊为目标,坚持“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改革发展”,实施科技期刊“率先行动”计划,努力创办更多国际一流高水平科技期刊和新形态科技期刊,推动中文期刊可持续发展,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科技期刊集群,夯实科技出版引领地位,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科技出版“航母”。

       [返回本期目录栏]

“2020年度高被引科学家” 中国内地上榜人数激增”

(摘自科技日报)

 

“2020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18日由本报发起的“国际科技传播联盟”会员单位科睿唯安发布。入榜科学家在过去十年中公认为真正的先驱,他们均发表了多篇高被引用的论文,被引频次在“Web of Science”中位于同学科前1%,彰显了他们在同行中的重要学术影响力。

科睿唯安旗下科学信息研究所的文献计量学专家基于引文数据和分析,制定了本年度高被引科学家的遴选方法,同时也对入选科学家所在的国家和研究机构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可以看出,本次榜单体现了全球科研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尽管美国在名单中仍继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科学家已经占据名单12%的比例。

榜单中可见,此次有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167人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美国共有2650人次入选,占名单总数41.5%——这一数字尽管仍遥遥领先,但美国在名单中的相对份额呈现下降(2019年为44%);美国哈佛大学共有188人次上榜,再度成为世界上高被引科学家人数最多的机构,邻近的布罗德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分别有61人次和53人次入选,三家机构携手跻身全球领先研究机构名单。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内地上榜人数继续激增,入选科学家从2019年的636人次(占比10.2%)上升到今年的770人次(占比12.1%);中国科学院入选科学家数量排名全球机构第2位,清华大学从去年排名第19位上升到今年的第9位,一举跻身前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在2020年排名也进入榜单前列。

此外,新加坡表现强劲,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是其突出代表;欧洲国家中,德国和荷兰上榜科学家人数在今年有所上升,扭转了去年的下降趋势——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在机构排名中仍位列第五,荷兰的乌得勒支大学和瓦格宁根大学与研究中心分别以27人次和24人次双双跻身名单前列;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高被引科学家今年增加12人次,排名上升20位。

今年刚荣获诺贝尔奖的3位科学家进入榜单,分别是化学奖得主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珍妮弗·道德纳,以及物理学奖得主赖因哈德·根策尔。在今年所有上榜名单中,共有26位诺贝尔奖得主。

“2020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还包含66位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得主;在总共6167名上榜高被引科学家中,3896人次入选21个ESI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2493人次入选跨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

科睿唯安科学事业部高级战略副总裁乔尔·哈斯佩尔表示:“我们的分析表明,美国和中国是全球论文发表和科学进步的最重要贡献者。今年的名单展现了两国在研究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科研强国。过去20年里,中国在科研领域的积极投入已见成效,发表了很多高被引、高影响力的论文,加强了国际合作,研究成果也已转化为宝贵的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