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52卷,第5期,2020年12月10日
编辑组: 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jsstam.org.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 新闻报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收回2017年度结题项目结余资金的通知
第17届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暨石油工程力学高级研讨会在青举办
◆ 学术会议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chanics and Medical Engineering (ICBME2021)
Faculty position in flight mechanics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PhD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Biomechanics at KTH-Stockholm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
网络精华
◆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
2020年11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高端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自然科学基金委原主任陈佳洱院士,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李静海院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央军委科技委、中国科协有关负责同志和相关领域专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领导班子成员出席论坛开幕式,自然科学基金委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开幕式。论坛开幕式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陆建华院士主持。
韩启德主席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并作大会报告。他指出,交叉科学部成立正当其时,发展空间巨大,但任务艰巨,必须正确定位,务求实效,团结协作,稳步推进,推动我国交叉科学繁荣发展。他强调,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能拔苗助长,要防止一哄而上。学科交叉的关键在于提出好的研究问题,要实行目标导向,科学部初期要下大力气去主动发现与组织好的项目,但更重要的是创造有效的交流平台,发挥纽带作用。发展交叉学科的依靠力量是原有学科的优秀团队与人才。要完善符合学科交叉的同行评议制度。新成立的交叉科学部要与原有科学部紧密合作。
李静海主任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他指出,2018年以来,自然科学基金委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等重要论述,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特别是正在发生的科研范式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遵循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围绕管理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深化科学基金改革。设立交叉科学部就是落实“完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改革任务的重要举措。
李静海主任强调,当前,学科交叉融合是大势所趋,全球广泛关注,但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科学资助机构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和挑战。对于我国这样的科学后发国家,交叉研究则更加困难。但强化学科交叉和寻求新的科研范式是未来科技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摆脱惯性思维,抓住科研范式变革的机遇,汇聚力量凝练我国交叉研究的重大方向,大力推动学科交叉研究。
李静海主任强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科学基金工作要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进行系统部署,推进深层次改革。交叉科学部要坚持探索新科学研究范式、解决重大交叉科学问题的资助定位;重视人才培养,优化配置,探索建立符合交叉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资助管理机制;突出问题导向,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凝练交叉科学问题,聚焦知识体系中不同知识范畴中的复杂性共性原理和重大复杂科学问题;以实质性交叉为导向,推动新兴交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突破,为促进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论坛开幕式上,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承文宣读《中央编办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交叉科学部的批复》以及交叉科学部“三定”方案。交叉科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介绍了交叉科学部发展思路。参会部委嘉宾代表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及参会专家代表赵宇亮院士、杜江峰院士、雒建斌院士分别致辞。
本次论坛由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和办公室主办,来自计算数学、人工智能、生物物理、人因工程、量子计算、纳米生物学、地磁学、类脑科学、材料学等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32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论坛由赵宇亮院士、鄂维南院士和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共同主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的成立是推动交叉科学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创新举措,符合科技发展创新理念,顺应学科发展交叉趋势,也符合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专家建议,交叉科学部要加强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的统筹和部署; 建立学科交叉融合资助机制和资源配置模式,促进多学科对综合性复杂问题的协同攻关; 尊重不同学科特点,鼓励个性发展,打破传统禁锢观念,推动深度交叉融合,努力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研究范式,为国家培养变革性交叉科学人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收回2017年度结题项目结余资金的通知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
各依托单位: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和《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的补充通知》(国科金发财〔2018〕88号)的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将于2021年开展对2017年度结题项目结余资金的收回工作。现就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一、收回范围
1.2017年度结题项目是指资助期限届满日为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且在2018年度办理结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结余资金是指截至2020年12月31日仍未使用的2017年度结题项目结余资金。
3.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和2014年及以前年度结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不在此次收回范围。
二、工作要求
所有依托单位均应完成填报工作。依托单位是项目资金管理的责任主体,承担清理收回结余资金的直接责任。依托单位要按照有关要求将本单位所有的2017年度结题项目结余资金纳入清理范围。依托单位要加强对转拨资金的监督管理,对相关资金进行催缴。依托单位要积极组织协调,按时、准确、真实、全面报送数据,及时足额上缴结余资金。
三、工作步骤
1.依托单位及时清理账目,确认实际支出,厘清结余资金情况。
2.2021年1月15日—4月15日,依托单位登陆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网址:https://isisn.nsfc.gov.cn/) 在线填报“2017年度结题项目应退结余资金情况表”(以下简称“应退结余情况表”,见附件),同时报送一份纸质版(需加盖依托单位公章)至自然科学基金委。
3.“应退结余情况表”直接送达或邮寄至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2021年4月15日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寄出,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结余资金退回”。
4.2021年1月15日—4月30日,依托单位将应退结余资金及时足额退回自然科学基金委。
5.结余资金退回收款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户银行: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支行,开户账号:75080188000094627,开户银行行号:303100000135。同时在附言上注明“结余资金退回”。
四、其他事项
1.合作研究单位结余资金的退回,原则上由合作研究单位自行上缴。依托单位有责任进行催缴。
2.合作研究单位不是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依托单位的,合作研究单位应先将结余资金退还给依托单位,由依托单位合并申报并上缴。
3.有2017年度结题项目但已合并注销的依托单位,其结余资金由合并后的依托单位退回。
4.依托单位办理退款时,禁止通过个人账户或下级单位完成退款。
5.依托单位将应退结余资金汇总成一笔退至自然科学基金委,避免出现多次分笔退款情况。
6.依托单位应按要求完成系统在线填报、点击提交、下载打印、邮寄报送等操作,不应直接下载本通知附件中的表格填报邮寄。
7.延期项目以批准延期的截止日期作为资助期限届满日。
8.“应退结余资金数”以实际支出数为基础,不考虑应付未付、暂付款、预付款等情况。
9.依托单位以本通知和银行回单作为退款和账务处理的依据,自然科学基金委不再出具单独的收款通知。
10.依托单位应对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负责,应严格按照上报的“应退结余资金数”退回结余资金。对于多退的,不予返还;对于未上报、上报不及时、上报不准确、存在漏报瞒报行为、退回金额不足、退回不及时等情况,将纳入依托单位信用记录,并视情况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11.咨询电话
财务局经费管理处:010-62328383/7229/7225/9112/6961
信息中心:010-62317474
12.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
邮政编码:100085
联系电话:010-6232859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0年11月24日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
第十一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于2020年12月3日至7日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本届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承办,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南方科技大学陈十一院士担任会议主席。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共11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和大会报告于2020年12月4日在南方科技大学会议中心举行。会议主席陈十一院士主持开幕式。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梁永生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美国工程院院士张东晓教授,基金委数理学部副主任孟庆国研究员,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何国威院士,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周济福研究员分别致辞。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赵予生教授,工学院院长、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徐政和教授,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章亮炽教授,基金委数理学部力学处雷天刚处长,综合与战略规划处张攀峰处长,中国力学学会专职副秘书长汤亚南等出席会议。
第17届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暨石油工程力学高级研讨会在青举办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
2020年10月9–11日,第17届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暨石油工程力学高级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主办,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国内4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议题涉及流体、固体、材料、应用数学、计算数学、石油工程力学、仿生学等研究领域。
10月10日上午的开幕式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刘建林教授主持,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高平发致欢迎辞,他对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程力学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发展状况。随后,上海大学陈立群教授、燕山大学李子丰教授、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郭志光研究员、武汉大学赵福云教授等20余人作大会报告。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共同切磋现代数学与力学的最新进展,以及在石油工程、机械工程、仿生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方面的拓展应用。对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和评估等问题交流了自己的经验与看法。会上还充分总结了本次会议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对下一届会议的召开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此次会议,促进了现代数学在力学中的应用,加强了各单位、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力学及其他领域工作者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沟通与交流平台,会议顺利完成了预定任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
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力学与工程研讨会于10月23日至25日在西安成功举办。来自全国10家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科技工作者和26所高校师生共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大会由陕西省力学学会、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承办。开幕式上,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卫红教授、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成来飞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副院长张伟伟教授和同济大学黄争鸣教授分别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和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和大会主席致辞,大会联合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果立成教授在闭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大会联合主席、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郑锡涛教授主持。
大会邀请了国内从事复合材料力学研究的22名专家学者,就复合材料力学的最新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重大工程需求进行讨论。中国商飞副总师郑晓玲研究员、中航复材副总经理李宏运研究员、611所副总师李刚研究员、623所副总师杨胜春研究员、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副总师王维岩研究员、航天703所副总师赵云峰研究员、航天43所科技委主任崔红研究员、602所一级技术专家吕乐丰研究员、中航工业一飞院一级技术专家贾欲明研究员等航空航天领域知名专家做了精彩的报告,提出了行业在复合材料力学领域的具体需求;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姚卫星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果立成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段玉岗教授、浙江大学秦发祥教授、清华大学姚学峰教授、武汉大学胡衡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丽滨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张永存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许英杰教授、合肥工业大学祖磊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徐武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闫雷雷副教授等人分享了各自在复合材料力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次研讨会专门安排了大量讨论交流环节,参会专家学者现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从灵魂深处拷问,共同探讨复合材料力学未来发展途径,观点碰撞,精彩纷呈。
本届复合材料力学与工程研讨会以我国航空、航天、能源动力、国防等重大工程领域对复合材料相关需求为背景,为相关学者和工程专家提供学术与技术交流平台,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思想碰撞,激发创新灵感,从而促进复合材料力学研究及其与国家重大工程需求的深度结合。本次大会邀请的航空航天相关研究所复合材料力学领域的众多总工程师,从“用”的角度对复合材料力学的应用现状和使用需求进行了介绍,制造和测试单位结合航空航天领域对复合材料结构制造技术需求从“产”的角度进行了汇报交流,国内著名高校教授从“研”的角度介绍了复合材料力学结合应用需求进行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青年学者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从“学”的角度针对复合材料力学学习方面的困惑与专家进行了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复合材料力学“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交流,做到了直击学术和工程的灵魂。正如参会代表5702厂郑晓霞高级工程师所言“此次会议,堪称学术界的吸粉会,吸引了国内核心科研院所、航空工业领域厂家、顶级学术技术精英、顶级后起之秀参与,是一场跨界、跨省、夸年龄的头脑风暴”。与会代表纷纷点赞,感谢大会组委会的精心组织和周到服务,也感谢赞助商力试(上海)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对本次大会的支持。
========================================================================
学术会议
-----------------------------------------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chanics and Medical Engineering (ICBME2021)
10-11 March 2021 | Virtual Conference
Synopsis
The Biomechanical & Clin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Group (BioMeC) and the Facul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f Universiti Teknologi MARA (UiTM), Malaysia are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chanics and Medical Engineering 2021 (ICBME 2021). It will be held on 10-11 March 2021 using virtual platform.
Highlighting the theme “Engineering for Humanity”, ICBME 2021 attempts to gather engineers, scientists and non scientists in a conference to present and discuss about topics that will benefit humanity at large Research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would be more meaningful if the purpose is to serve humanity, and vice versa, feedbacks from non scientists could provide the guide for pract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Therefore, the discussion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engineers, scientists and non scientists are vital.
Objective
The conference aims to be a platform for discussion between engineers and non-engineers; and feedbacks from both sides are very important in engineering a better world to live in.Why you should join ICBME 2021?
ICBME 2021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to meet and collaborate with experts related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Important Dates
Submission of full paper draft: December 15, 2020
Completion of review: January 15, 2021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January 20, 2021
Revised final paper: February 10, 2021
Conference Publication
Accepted papers will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in scopus-indexed Journals or proceedings. The conference targets 30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for publication in selected journals, where the manuscripts must fulfil the journals standard and requirement.
20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allocated for publication in the special issue of Pertanika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dexed by Scopus (Elsevier), ESCI (WoS), EBSCO, DOAJ, ASEAN Citation Index (ACI), Microsoft Academic, National Agricultural Library (NAL), Google Scholar, MyCite and Islamic World Science Citation Centre (ISC)).
10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allocated for publication in the regular issue of th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JMechE, indexed by Scopus (Elsevier)).
Fields
Applied Sciences and Biosciences
Biomaterial Science and Processing
Biomechanics
Bio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mputational Modelling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Dynamic, Vibration, Acoustic and Control System
Engineering Design
Ergonomics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dic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Medical Devices and Systems
Motion Capture and Analysis
Numerical Analysis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Rehabilitation
Sport Sciences
Manuscript Submission: https://easychair.org/conferences/?conf=icbme_2021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visit us at: https://www.wcoset2021.com/icbme/
For any enquiry, send email to: icbme2021@gmail.com
==========================================================================
招生招聘
-------------------------------------------
Faculty position in flight mechanics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 wishes to strengthen, and broaden, its current research activities through the recruitment of an exceptional lecturer in Flight Mechanics, with a proven research track record in spacecraft mechanical design or space flight dynamics and control.
The candidate will be expected to contribute to one of the Department’s main research areas, support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student research projects.
The person appointed will already have made a contribution to their field, demonstrated through having a strong publication record, securing research grants, and possessing a high-quality teaching portfolio.
Candidates will be required to demonstrate research excellence through a strong publication track record, and to provide further evidence of research income stream from both research councils and industry.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the attached job description or visit this website.
To be considered for this position, candidates must apply at this website.
Application Deadline: January 6, 2021.
Attachment: Lecturer in Flight Mechanics_UCL_Job Description.pdf
PhD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Biomechanics at KTH-Stockholm
One PhD Student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Biomechanics for 4-5 years; expected from March 1, 2021 or according to agreement (either earlier or later) at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Stockholm, Sweden.
Eligibility: Master degree (or at least have obtained 240 ECT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Mechanics, Mechanical or Civil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Physics, or similar; Requirements for English equivalent to English B/6.
Requested qualifications: Knowledge in solid mechanics or biomechanics, and interest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innovations; Experiences in finite element (FE) analysis, constitutive modeling, 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programming are merits but not a must; Desire to work in a multidisciplinary and collaborative team environment.
Project description: The doctoral position is hosted at the Division of Neuronic Engineering at KTH. The Division is a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research group focusing on head and neck biomechanics and FE modelling. This project aims at developing FE models of infants and children to study head injury mechanisms, provide biomechanical evidence, and support forensic diagnosis of abusive head trauma (AHT), which is a leading cause of fatality in infants who experienced a non-accidental injury. The project also involves applying the developed models for clinical innovations. Therefore, expertise in biomechanics and FE simulations are needed, and the applicants should have a solid knowledge of mechanics or biomechanics. Furthermore, applicants should have basic studies at the MSc level in medical engineering, biomechanics, engineering physic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echanics, or similar. This project is funded by the Swedish Research Council (VR) that supports excellent quality research and will be carried out in collaboration with forensic scientists and clinicians
Salary: According to KTH’s Doctoral student salary agreement with monthly salary at full-time before tax 30 000 - 34 500 SEK.
How to apply: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from the official link at KTH Vacancies to apply (the link also provides further details of the position). https://www.kth.se/en/om/work-at-kth/lediga-jobb/what:job/jobID:366244/w...
Last application date: January 28, 2021
Interested applicants are also welcomed to contact Xiaogai Li (xiaogai@kth.se)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position.
-------------------------------------------
==========================================================================
学术期刊
-------------------------------------------
2020年37卷第6期
满淑敏,高强,钟万勰
张晓鹏,康柯,杨东生
一种鲁棒的HLLC格式及其稳定性分析 A robust HLLC scheme and stability analysis
胡立军,袁海专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约束扭转分析 Analysis on restrained torsion of composited box girder with corrugated steel webs
孙成成,张元海
基于凸集模型的结构地震多维易损性分析 Structure seismic multidimensional fragility analysis based on convex set model
贾大卫,吴子燕,何乡
-------------------------------------------
Structural Durability & Health Monitoring
========================================================================
网络
精华
-----------------------------------------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
(摘自中国政府网)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强调
切实强化基础研究 持续推动应用创新
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创新型国家
韩正出席
12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听取推进科技创新有关情况汇报并部署下一步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
会上,科技部作了汇报,与会同志进行了讨论。李克强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加快。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科技发展存在大而不强、基础研究及原始创新薄弱、一些关键技术亟需突破等问题,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更加突出以科技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塑造发展新优势。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着力以改革更大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着力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李克强指出,推动科技创新要引导各方面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上来。注重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在用好财政资金的同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渠道持续增加投入,明显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对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要完善待遇等政策,不提不合理的硬性时间要求,鼓励他们甘坐冷板凳,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自由探索、厚积薄发,努力有更多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着力加强对数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的支持,夯实创新的基础。同时要抓好应用研究、创新成果市场拓展等,既支撑就业和经济发展,也能促进基础研究上台阶。
李克强说,推动科技创新要尊重科学规律,更好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破除不合理的管理规定和制度,使科研团队有更大自主权、省心办事,让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潜心研究。完善成果评价制度,破解简单靠论文评价人才的问题。引入科研竞争机制,使能干的有机会一显身手,使更多青年人才挑大梁、担重任。打破不合理限制,重大科技项目要注重引入社会力量参与。
李克强强调,推动科技创新要实事求是、埋头苦干。客观认清我国科技创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很多方面不能“平地起高楼”,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勤于和善于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借鉴相关经验,结合自身创新创造,取得更多成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方向,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力争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鼓励扑下身子,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各方面齐心协力,扎实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孙春兰、刘鹤、肖捷、何立峰参加会议。
基金委:经费管理改革激活创新源动力
(摘自中国科学报)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