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53卷,第6期,2021年3月25日

 

编辑组: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jsstam.org.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拟资助名单公示

     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比利时弗兰德研究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指南

    学术会议

     中国力学大会-2021专题研讨会征稿通知

     2021金石科学高端论坛暨水中爆炸动力学专业组成立大会邀请函

      招生招聘   

      Open PhD positions in in-situ SEM tensile testing & atomistic modeling of nanocrystalline alloys

      Research Fellow in Computational Micromechanics

     ◆ 学术期刊

      《实验力学》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冯长根:重视“口口相传”赢得的科研声誉

    五位院士谈科研瓶颈:逼迫自己精神上吃苦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拟资助名单公示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按照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实施方案》有关要求,中国力学学会自2021年1月25日组织开展“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候选人选拔工作。截止2021年2月20日,共收到77位有效候选人的推荐表。根据《中国力学学会青年人才托举管理办法》,由常务理事通过评审系统投票,遴选出拟参加复评(现场答辩)的8名候选人,并进行公示。2021年3月12日下午,根据管理办法组织召开复评会议对候选人进行了现场评审。经过无记名投票,最终推荐陈提、景泽、肖航、赵耀民等4名候选人入围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支持名单。

按照中国科协《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实施管理细则》的要求,现将“第六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我会推荐人选及遴选专家有关信息予以公示(附后),公示时间5个工作日。公示期为2021年3月15日—2021年3月19日,对于公示人员如有异议,请以署名方式将有关材料直接寄送中国力学学会秘书处(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中国力学学会,邮编:100190 ,电话:010-62559588,邮箱:office@cstam.org.cn)。

附件1: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拟资助名单

附件2: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遴选专家名单

中国力学学会

2021年3月15日

 

 

[返回本期目录栏]         

 

 

 

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比利时弗兰德研究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指南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比利时弗兰德研究基金会(FWO)的双边合作协议,2021年度双方将共同资助中国与比利时荷语区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研究项目。

一、 项目说明

(一)资助领域和申请代码

数理科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申请代码1须根据研究内容选择对应的申请代码,建议选至最末一级。

(二)资助强度

中方资助强度不超过200万元/项(直接费用),包括研究经费和国际合作交流费用。

(三)资助期限

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

二、 申请人条件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申请本项目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中方申请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应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或承担过3年期及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二)比方申请人应符合FWO对本国申请人的资格要求,并按照要求向FWO提交申请。单方提交的申请将不予受理。注:应FWO要求,请中方申请人和所有参与人在http://www.fwo-eloket.be/FWO.ELoket.WebUI/Login.aspx完成注册。账号申请需要24小时,建议尽早完成注册,未注册的申请将不予受理。

(三)合作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项目申请应体现强强合作和优势互补。

(四)关于申请条件的详细说明请见《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三、限项申请规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包括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和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本项目属于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人申请时须遵循以下限项规定:

(一)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二)正在承担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本项目。

(三)申请代码1选择管理科学部申请代码的申请人,需符合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项目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联合限制申请的有关规定,详见: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897/。

(四)《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关于申请数量的其他限制。

注:该合作研究项目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限2项的查重范围。

四、申报说明

(一)申请人注意事项

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书采取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 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2.申请人须登录ISIS科学基金网络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egrantweb/),在线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中文申请书”)。具体步骤是:选择“项目负责人”用户组登录系统,进入后点击“在线申请”进入申请界面;点击“新增项目申请”按钮,进入申请项目所属科学部选择界面,点击“申请普通科学部项目”进入项目类别选择界面。点击“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左侧+号或者右侧“展开”按钮,展开下拉菜单;点击“组织间合作研究(组织间合作协议项目)”右侧的“填写申请”按钮,进入选择“合作协议”界面,在下拉菜单中选择“NSFC-FWO项目(中比)”,然后按系统要求输入要依托的基金项目批准号,通过资格认证后即进入具体中文申请书填写界面。

3. 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实行定额补助的资助方式。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须知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科教〔2016〕19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国科金发财〔2019〕31号)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

4. 申请材料要求。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附件材料包括:

中比双方申请人共同撰写的英文申请书(模板见附件1),填写路径为http://www.fwo.be/en/。中英文申请书的基本内容须保持一致。

双方须就合作内容及知识产权等问题达成一致,并签署合作协议(协议模板见附件2)。

中方申请人和依托单位须遵守国家关于“病原微生物”、“伦理和生物安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等有关规定,数据与相关材料的收集、管理和交换须严格遵守两国有关法律和规定。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项目申请,应随申请书提交依托单位生物安全保障承诺(附扫描件)。涉及人和动物的研究须严格遵守患者知情同意和相关伦理等问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须提供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伦理委员会的审核证明(附扫描件)。

未按要求提交以上附件材料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二)依托单位注意事项

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本项目纳入无纸化申请范围,依托单位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版申请书及附件材料。请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上传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无需提供纸质版。

关于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提交等事宜,请参照《关于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执行。

项目获批准后,需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

(三)项目申请接收

ISIS系统在线申报接收期为2021年3月15日至2021年5月25日16时(比方截止时间为5月24日比利时时间17时)。

注:请申请人严格遵照本项目指南的各项要求填报申请,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申请将不予受理。如有疑问,请致电项目联系人。

五、结果公布

2021年底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门户网站国际合作栏目中公布审批结果。

六、联系方式

中方联系人:徐进

电话:+86-10-62325351

Email: xujin@nsfc.gov.cn

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信息中心):+86-10-62317474

比方联系人:Isabelle Verbaeys, Gregory Absillis

电话:+32-2-5501531, +32-2-5501529

Email: isabelle.Verbaeys@fwo.be, gregory.Absillis@fwo.be

附件:

1.英文申请书模板

2.合作协议模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际合作局

2021年3月12日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会议

-----------------------------------------

 

中国力学大会-2021专题研讨会征稿通知

中国力学大会-2021将于2021年8月1-4日在四川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大会由中国力学学会、成都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联合主办与承办。

大会将设立主会场、分会场、专题研讨会。主会场约请海内外著名力学专家作力学学科前沿、综述、展望等方面的大会邀请报告;分会场由相关专业委员会约请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专家作分会场邀请报告;专题研讨会面向全国力学及相关科技工作者征稿。现将本次大会专题研讨会征稿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大会将重点交流力学各分支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交叉力学等学科领域,集中反映近年来我国力学研究、力学教育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成果和学科前沿发展的新生长点。

二、投稿方式及要求

参会代表需登录大会网络平台专用网址,在线提交论文摘要和全文。网址如下:http://cctam2021.cstam.org.cn

1、有关投稿流程与征文范围,请登录大会网站查阅。

2、专题研讨会采取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结合的形式,每篇报告的最终交流形式,由大会学术委员会审定。

3、投稿者收到录用通知后请登录大会网站提交论文全文,全文模板请在大会网站下载。届时摘要和全文将被收录于电子文集中。文集为网络版,仅供与会代表内部交流使用。

三、重要截止日期

摘要上传截止:2021年5月10日

摘要录用通知:2021年5月下旬

全文上传截止:2021年7月10日

会议报到日期:2021年8月1日

四、会议联系人

刘洋,陈桂

电 话:010-82543903,62559588

E-mail :lxdh@cstam.org.cn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中国力学学会秘书处(100190)

附件:中国力学大会-2021专题研讨会一览表

中国力学学会

2021年3月11日

 

 

[返回本期目录栏]         

 

 

 

2021金石科学高端论坛暨水中爆炸动力学专业组成立大会邀请函

尊敬的各位专家:

由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四研究所承办的“2021金石科学高端论坛暨水中爆炸动力学专业组成立大会”定于2021年4月16日—19日在陕西省汉中市举行。会议旨在推动水中爆炸动力学发展,增进行业专家交流,规划新的发展方向,促进新概念、新原理、新技术和新材料在水下爆炸与毁伤技术领域的推广应用,热忱欢迎您莅临指导。

一、会议主题

1、金石科学高端论坛报告;

2、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水中爆炸动力学专业组成立;

3、国家重大需求下的水中爆炸前沿技术研讨;

4、专业组发展规划。

二、会议安排

1、时间:4月16日报到,17日邀请报告,18日交流研讨,19日离会。

2、地点:陕西省汉中市汉艺文化酒店。(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天汉大道20号)

3、请各位代表到酒店大堂办理入住,本次会议会务费1800元/人。

4、会议期间住宿统一安排,食宿自理。

三、会务及联系方式

胡宏伟:181 9256 1315 邮箱:hhw505@163.com

李梦玮:181 9260 3390

请参会代表于3月30号之前将参会回执信息(见附件1)发送到会务组或打电话联系会议负责人/会务组,以便统筹相关事宜,其它未尽事宜请向会务组咨询。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四研究所

2021年3月15日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Open PhD positions in in-situ SEM tensile testing & atomistic modeling of nanocrystalline alloys

 

Applications are invited for doctoral research positions in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Vermont (USA) to begin in Summer/Fall 2021.

Position description:

The successful students will work together with Prof. Frederic Sansoz on funded projects related to grain-boundary segregation and strain localization mechanisms in nanocrystalline alloys with a focus on (1) In situ SEM tensile testing of films with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and EBSD analysis, (2) hybrid Monte-Carlo and Molecular Dynamics (LAMMPS) simulations, and (3) machine learning. Applicants must have earned an MS degree in a field closely related to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and must meet minimum GPA and English Proficiency requirements for Ph.D. admission.

Application:

Interested candidates should send a CV with publication list, a short description of research interests, selected publications, course transcripts and names of three references from previous research positions, by email to: frederic.sansoz@uvm.edu

Review of applications will begin immediately and continue until a suitable candidate is foun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ansoz group at UVM can be found at: http://www.uvm.edu/~fsansoz

About UVM:

Founded in 1791, UVM has been called one of the "public ivies" and is consistently ranked as one of the top public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versity is located in Burlington, Vermont, also rated as one of the best small cities in America. The greater Burlington area has a population of about 200,000 and enjoys a panoramic setting on the shores of Lake Champlain, between the Green Mountains of Vermont and the Adirondack Mountains of New York. Burlington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provide an environment rich in cultural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for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返回本期目录栏]         

 

 

 

Research Fellow in Computational Micromechanics

The Multiscale Materials Modelling Team in WMG (University of Warwick), led by Dr Figiel, is currently seeking a Research Fellow to carry out research in the area of Computational Micromechanics of Solid-state Batteries. This post is part of a large consortium SOLBAT (https://www.solbat-faraday.org/), focussed on developing next-generation solid-state batteries, which has been led by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and funded by the Faraday Institution (https://faraday.ac.uk/).

The post will focus on the following challenges: (1) development of constitutive models for polymer-based battery component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ntinuum mechanics, (2) formulation of coupled chemo-mechanics equations at the microscale using the concept of computational homogenization, and (3) numerical implementation into a non-linear finite-element method framework.

To apply for this post you must:

* Have a PhD in computational solid mechanics, or a related area focussed on materials modelling

* Experience with computational micromechanics, and/or multiscale materials modelling

* Be an effective team player with capability to work with minimal supervision; previous experience in working in a multiple-partner research consortium will be a bonus

* Possess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ral and written) skills

Further details can be found here:

https://www.jobs.ac.uk/job/CEU932/research-fellow-computational-micromechanics-103770-0321%C2%A0%C2%A0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期刊

-------------------------------------------

 

 

《实验力学》

2021年第36卷 第1期

 

综述:面向工程应用的激光干涉动态测量

 傅愉,陈冰,阎可宇,缪泓,于起峰

光绘:自由开源的数字散斑图像生成和评价软件

  苏勇,高越,郜泽仁,张青川

基于视觉的桥梁挠度测量方法与研究进展

  邵新星,黄金珂,员方,魏康,侯士通,任祥云,徐向阳,董帅,徐莹雋,王澄非,杨福俊,吴刚,何小元

应力和组分占比对马氏体-铁素体双相钢中磁巴克豪森噪声的影响

  王志,何存富,刘秀成,陈彬,宋亚虎,王博

基于相敏瞬态热反射系统的多层热界面材料的拟合研究

 童晨,裴娱,孟婷,张鹏,杨晓晨,张熠远,赵旸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固体力学学报2021年第42卷第1期

计算力学学报2021第1期

Acta Mechanica Sinica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冯长根:重视“口口相传”赢得的科研声誉

(摘自科学网)

 

作者|冯长根(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同行认可,在科技界特别是国际科技界十分重要,它是国际学术界科技评价的基本途径。

同行认可关系着科研声誉。在国外,科研人员的科研声誉不是通过报纸、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或国家表扬来树立,而是踏踏实实做科研工作,坚守科研诚信,用成果说话,从而通过“口口相传”获得的。

这种在科技界“口口相传”赢得的声誉是很不容易的。不过,在我国,这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同行认可,就是你发表的学术论文、交流的新成果,获得了同样资格的、跟你做同一方向研究的科学家的认可,且由他们说出你的成果具有进步性。这里的同行,是指“小同行”,而非一个学科、领域的“大同行”。

一名科技工作者建立起被同行认可的价值,往往需要10年、20年甚至一生的漫长时间和积累,科技工作者应珍惜自己在同行中的声誉和价值。

科研诚信与同行认可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科研诚信是获得同行认可的基本前提,也只有获得同行认可,才说明你是诚信合格的科学家。

当前,我国科技界中出现的诚信问题情有可原。当然,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必须要避免。

之所以情有可原,在于我们原本很落后且走得太快。科研诚信与国家发展程度有关,与社会运行机体的成熟度有关。

科学技术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二三百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甚至是改革开放前,我们的科技发展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

我们用70年,实际上40年的时间去追赶,尤其在国家一穷二白、生死存亡之际,必须迅速发展科技维护国家利益。同时,我们也迫切希望进入世界科技发展前列。

然而,科学研究非常严格,要一步一步地走。处在“两难”境地的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甚至这些问题在我们尚未意识到时就出现了。

那时,我们不清楚应该树什么样的口碑,也没来得及处理问题,便继续向前走。而国际的同行认可标准十分严格。对比之下,我们的科研诚信问题就被掩盖了。

跟上时代是科研诚信的主题。科学技术思想要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是时候改变别人过去对我们的老看法了。

当前,我们物质条件大幅改善,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人才队伍充沛,年轻人在源源不断地充实科技队伍,过去的现象不应再出现。按时代要求发展科技创新,按照当前法律、当下形势对当前诚信问题做出评判,不计较于陈旧的做法。

与科研诚信有时代性不同,同行认可这一规则始终没变。在科研工作中,一个人不是通过“正途”,而是通过“歪门邪道”获得认可,那他的科研诚信就出现问题了。

如何获得同行认可?我认为通常有两种方式: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学术交流。

我们常说“心服口服”,这是同行认可的本质。你所发表的论文或做的报告要有成果,必须是通过研究,提出来具有进步性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思想新理论,不是很浅显的研究文章。否则,不可能得到口碑。

需要强调的是,在论文中,作者必须要说明清楚,这篇论文比过去谁写的、哪篇论文有进步,让同行在阅读时有迹可循,最终由同行证明这篇论文的进步是实事求是的。这是同行认可中非常基本的做法,且是做到科研诚信的第一条。

我称其为“学术链”思想。比如,有一些课题,都由最初的学者提出概念,后人提出方程、给出初始条件,再发现问题,再被解决,进而形成一条“链”,即它们处在同一个学科课题方向上。

这种学术链式的研究,对于精准把握课题的学术进程和学科发展脉络,深入探索学科发展规律,促进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包括实现对众多专家科技成果进行评价)有很大帮助。

遗憾的是,现在我们有很多论文并未说明清楚这些。

不过,科学技术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在某一发展阶段,不乏急功近利的事情。西方国家并非整齐划一,亦同样存在此类现象。当科研失信行为发生的时候,我们不必过分悲观,重要的是揭露出来,总结经验,以后杜绝。

没有科研诚信与同行认可,就谈不上科技界和学术界的真理、标准和秩序,就谈不上科技工作者学术生命的价值,我们也不能老是让国外专家提供科学和技术的“真理”。

科技工作者工作态度的核心是尊重客观,所有的科研成果都要受到同行专家评议和重复试验的严格检查。逻辑推理、尊重客观、同行评议、重复试验,是科学技术领域的基本思想路线和作风,引导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突破。

 

 

[返回本期目录栏]         

 

 

 

五位院士谈科研瓶颈:逼迫自己精神上吃苦

(摘自中国科学报)

 

在许多人眼中,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任詠华绝对是天才。她仅用3年时间就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很快成为教授,38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科研之路顺风顺水。只有任詠华自己知道,这样的成绩是在多大的压力之下取得的。

“开头是最困难的。”在近日由中国化学会会刊(CCS Chemistry)组织的网络高峰论坛中,任詠华坦言,自己刚在大学任教时既不是博士后,也不像其他老师一样有海归经历,这让她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能力不够。面对这种情况,她每个暑假都自费去国外实验室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

在选择科研方向上,任詠华广泛阅读文献,从物理、生物、材料等多个领域获得启发。但是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品质,任詠华认为是终身自我学习的精神。“热爱很重要,坚定也很重要。”她说。

对此,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化工系主任鲍哲南完全赞同。在她看来,要想不从众,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必须坚持目标导向,更要“逼着自己在精神上愿意吃苦”。

在国际上,鲍哲南开创了以皮肤为灵感的有机电子材料领域,2015年被《自然》杂志评选为年度十大重要人物,2016年,她创立了斯坦福大学可穿戴电子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

回首科研路,鲍哲南表示万事开头难,尤其是找方向时压力较大,她自己刚刚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时,因为公司经济状况不好导致缺少资源和人力,比较无奈,后来才从工业界转向学术界。“但现在回想起来最初与现在面对的困难其实压根不能比。”她说,一旦建立起自信心,“做什么都不会害怕”。

挫折是科研道路上的常客,每当遇到挫折时,鲍哲南处理的方式是:先放下几天,去读文献,然后总结、反思、对比、重新审视自己的科学研究。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看来,科研就是每天在挫折中前进,做科研最大的魅力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她的科研生涯也在不断从实际需求中寻找问题。

1989年1月,朱美芳入职东华大学后的第5天,就跟着当时的系主任陈彦模坐大卡车去了张家港涤纶厂,去企业的生产一线找问题,从此开启了纤维改性研究工作。30余年来,朱美芳团队将化学纤维与纳米、生物、仿生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一系列多功能、高性能纳米纤维材料。

合成纤维源于欧美,我国经过几十年发展,在1998年产量首次超过美国,现在产量占全球70%以上,但部分高性能纤维依然受制于人。朱美芳鼓励年轻人学会坚持、学会交叉,助力中国纤维产业由大到强。

对于科研中的瓶颈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院教授于吉红引用了“大树理论”,即一棵大树的成长,除了需要优良的土壤,还需要时间、根基、阳光等要素,科研工作正如养成一棵参天大树,在正确的方向坚持不动摇可以有效跨越科研瓶颈期。

“瓶颈期其实是向下一个时期迈进的最好时机,这个时候要坚定信心,不断迈向更高台阶。”于吉红说。

她同时指出,女性科学家在刚起步独立工作时,往往都面临着孩子、学生、科研、教学各种问题,这个时候需要获得家人的理解,遇到困难时既不要放弃事业也不要放弃家庭,提高效率,协调好各种关系。

当被问到女性在基金申请、职位晋级方面的政策是否还有提升空间时,鲍哲南表示,希望关于女性的方案制定更清晰的准则,认同女性科学家的水准,而非仅仅因为性别。

作为本次论坛唯一一位男性发言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直言:“不能说女化学家、男化学家,科学家需要的品质都是一样的,这几位女化学家做得工作比大多数男化学家都好,她们都是各自领域的领先人物。”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