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54卷,第2期,2021年4月25日

 

编辑组: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信箱:mechbrief@hhu.edu.cn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关于公布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初审结果的通告

     第一届微纳尺度流动研讨会成功召开

    学术会议

     第十六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

     第三届计算流体力学中的高阶精度方法及应用学术会议通知(第二轮)

      招生招聘   

      Postdoc position in Mechanics of Materials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Ph.D. position at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University of Houston

     ◆ 学术期刊

      《力学与实践》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王秉纲:大道至简 行久致远

    中科院一博士论文走红: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摘自中国工程院网站)

 

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议,确定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577位,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现予公布。

中国工程院

2021年4月23日

链接: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返回本期目录栏]         

 

 

 

关于公布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初审结果的通告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国科金计函〔2021〕44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在2021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共接收各类型项目276715项。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自然科学基金委对项目申请进行了初审。

经初审,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受理项目申请274998项,不予受理项目申请1717项。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向各依托单位发送纸质初审结果通知,并以电子邮件形式通知不予受理项目的申请人。依托单位可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查询本单位项目申请受理情况。申请人如对不予受理决定有疑问,可向相关科学部咨询;如对不予受理决定有异议,可在2021年5月12日16时前向相关科学部提出复审申请。有关复审申请程序和要求详见附件。

附件: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予受理项目复审申请与审查工作程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

2021年4月23日

附件

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予受理项目复审申请与审查工作程序

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审管理办法》和其他相关管理办法的规定,申请人如对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的不予受理决定有异议,可以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复审申请。有关复审申请与审查工作的程序和要求如下:

一、复审申请程序

(一)复审申请人使用在线申请项目时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如忘记个人用户名及密码,请与依托单位联系重新获取。

(二)复审申请人登录信息系统,在线填写复审申请表并于2021年5月12日16时前提交。

(三)复审申请人打印一份与在线提交的电子申请表内容一致的纸质申请表,本人签字后将纸质申请表以特快专递方式于5月12日前(以邮戳日期为准)寄送相关科学部综合处。

(四)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复审申请不予受理:

1.非项目申请人提出复审申请的;

2.提交复审申请的时间超过规定截止日期的;

3.复审申请内容或者手续不全的。

二、复审申请审查工作程序

(一)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科学部负责对受理的复审申请进行审查。审查复审申请的依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审管理办法》《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二)审查认为原不予受理决定符合相关规定的,维持原决定;审查认为原不予受理决定有误的,撤销原决定并进行评审。

(三)复审申请审查结果将由相关科学部在6月8日前书面通知申请人。 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可在信息系统查看本单位人员复审申请的提交情况与审查结果。

 

 

[返回本期目录栏]         

 

 

 

第一届微纳尺度流动研讨会成功召开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21年4月16-18日,由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承办的“第一届微纳尺度流动研讨会”在合肥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加强国内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聚焦流体力学与生命科学、材料学、医疗健康、能源环境、先进制造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方向,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共同探索微纳尺度流动相关方向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和技术问题。近50位本领域的知名专家与青年学者受邀出席了研讨会,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科院力学所等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微纳尺度流动专业组组长、本次大会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司廷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介绍了会议的相关情况。

本次研讨会围绕微纳尺度多相流动与界面现象、生物微流控与实现方法、复杂器件与先进材料等专题安排了20个邀请报告。与会专家和学者们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和经验分享,并针对微纳尺度流动与人民生命健康、国家重大需求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热烈讨论。

微纳尺度多相流动与界面现象专题共有6个会议报告。清华大学孙超教授、南方科技大学邓巍巍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刘赵淼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陈晓东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李高进副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蒋玺恺副研究员分别介绍了“Leidenfrost液滴的微爆之谜”、“Open microfluidics(开放空间微流控)的一些例子”、“基于同轴毛细管装置的复合液滴形成及射流界面演化研究”、“微尺度多相流——从基础到应用”、“自推进Janus复合液滴的动力学特性研究”、“离子液体自由界面电喷射及液面结构”。这些报告针对微纳液滴的产生、运动、融合和起爆等不同过程,从流体机理角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生物微流控与实现方法专题共有8个会议报告。大连理工大学覃开蓉教授、北京大学熊春阳教授、西北大学张策教授、深圳大学王奔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龚晓波教授、浙江大学边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关东石研究员、上海理工大学赵嘉毅博士分别汇报了“微流控细胞动力学分析”、“微流控芯片与细胞力学生物学”、“微纳流控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干细胞微型机器人的靶向递送”、“细胞尺度流固耦合数值分析及其应用”、“Binary states of red blood cells under shear flow”、“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微流变计测量微纳尺度接触线动力学”、“MDPD中的高精度状态方程”,针对微流控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以及新型实验和数值模拟的实现方式,从流体力学角度阐述了微环境中力学信号和生化信号作用下细胞形状、运动形式和细胞内生化信号等的动力学响应,并提出了针对生物软材的新型实验方式以及多细胞运动模拟的新方法。

复杂器件及先进材料专题共有6个会议报告。华南师范大学水玲玲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任玉坤教授、深圳大学周学昌教授、江苏大学张忠强教授、上海大学巫金波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冀健龙副教授分别介绍了“微流体限域自组装结构与应用研究”、“基于液态金属液滴的跨介质运动传输器件”、“室温液态金属:从微纳米液滴到瞬态可回收电子器件与材料”、“基于时间维度选择性机理的海水淡化研究”、“基于微液滴蒸发自组装的钙钛矿微纳结构高通量制备”、“微流控芯片制备方法及传感应用”。从微纳尺度流动的创新应用角度,介绍了功能结构微球在防伪显示、电化学检测以及超润湿表面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液态金属微液滴在连续/间歇驱动、柔性可回收电子器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微流控在健康医疗、电子皮肤、软体机器人等方面的前景。

本次研讨会圆满完成了拟定的议程,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研讨会提供了充分交流和讨论的平台,凝炼了微纳尺度流动在多学科交叉方面的新生长点,坚定了代表们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提出微纳尺度流动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基础科学技术问题、协作组织承担国家重大任务以及针对需求或产品组织交叉研究的决心和信心,并进一步明确了微纳尺度流动的长远发展方向。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会议

-----------------------------------------

 

第十六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

第十六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定于2021年8月13-15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举行(13日报到)。欢迎广大从事物理力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积极报名参加会议。现将会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分会场议题

1)表界面物理力学

联络人:李聪lc@xidian.edu.cn

2)材料设计中的物理力学

联络人:朱银波zhuyinbo@mail.ustc.edu.cn

3)超滑的力学及交叉研究

联络人:欧阳稳根w.g.ouyang@whu.edu.cn

4)低维材料物理力学

联络人:高恩来enlaigao@whu.edu.cn

5)多尺度物理力学

联络人:仇虎qiuhu@nuaa.edu.cn

6)仿生材料与结构的多尺度力学

联络人:毛晟maosheng@pku.edu.cn

7)非常规能源物理力学

联络人:王志乔zqwang@cugb.edu.cn

8)复杂介质与非平衡流动

联络人:廖东骏public202116@163.com

9)高压物理力学

联络人:段德芳duandf@jlu.edu.cn

10)机器学习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

联络人:孙旭翔sun_xuxiang@mail.nwpu.edu.cn

11)空间环境效应物理力学

联络人:朱云飞benzhu416@163.com

12)空间引力波探测

联络人:牛宇niuyu@imech.ac.cn、张馨玥zhangxinyue_xpy@ucas.ac.cn

13)力-化学耦合过程物理力学

联络人:董雪林dongxl@cup.edu.cn

14)流体界面物理力学

联络人:陈龙泉lqchen@uestc.edu.cn

15)软物质物理力学

联络人:肖锐rxiao@zju.edu.cn

16)声子晶体与力学超材料

联络人:周萧明zhxming@bit.edu.cn

17)微观生物力学

联络人:田发林tianfl@nanoctr.cn

18)增材制造中的物理力学

联络人:王荣wangr8@sustech.edu.cn

19)智能材料与结构物理力学

联络人:朱文鹏zhuwp3@mail.sysu.edu.cn

二、会议注册

参会人员请在会议网站 http://physicalmechanics2021.csp.escience.cn注册参加会议,更多住宿、参会等信息请在注册时写明(网站5月1日上线)。

三、学术报告投稿

本次会议不接收全文论文投稿,只接收学术报告摘要,可以是已发表或未发表内容。学术报告包括口头报告(含大会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墙报)。学术报告摘要请严格参照会议模板(在附件中下载)格式编排,限一个A4页面,内容包括投稿主题代号、题目、作者、单位、摘要正文、2-3篇参考文献、报告人简介,文件名务必命名为“分会场名称-姓名-单位-手机号-投稿类型(口头/墙报)”。参会者请于5月1日- 5月31日在会议网站(http://physicalmechanics2021.csp.escience.cn) 投稿系统里上传稿件。

☆会务组重要提醒☆:4月16日-4月30日会议网站未上线期间,请参会者先将稿件投至会务组邮箱:physicalmechanics2021@imech.ac.cn ,文件名和邮件主题名均命名为“分会场名称-姓名-单位-手机号-投稿类型(口头/墙报)”,待网站正式上线后,再在网站完成注册、投稿和住宿信息填写等程序,谢谢配合!

会议将进行优秀口头报告和优秀张贴报告评选。参会代表可在稿件中注明是否参加评选,并将自己学术报告相关的代表性论文列入摘要参考文献。

四、联系人

杜书恒 18813134652 dushuheng@imech.ac.cn

郑晓骄 13920810503 zhengxiaojiao@imech.ac.cn

附件1:第十六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口头报告摘要模板

附件2:第十六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墙报摘要模板

附件3:第十六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墙报模板

 

 

[返回本期目录栏]         

 

 

 

第三届计算流体力学中的高阶精度方法及应用学术会议通知(第二轮)

高阶精度数值方法的研究是当前计算流体力学(CFD)和计算声学(CA)等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更是工业界急需的关键卡脖子技术。在国家“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委会计算流体力学专业组组织召开第三届计算流体力学中的高阶精度方法及应用会议意义重大,会议将促进计算流体力学和计算声学中的高精度数值方法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助推解决湍流、多相流、噪声等数值模拟关键科学问题和攻克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技术瓶颈,助力国产高阶精度CFD/CA软件研发。

第一届计算流体力学中的高阶精度方法及应用学术会议于2018年11月19日-20日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举行,共有十余家单位70余名代表参会。第二届会议于2020年1月10-13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力学所承办)召开,共有24家单位90余名代表参会。

第三届计算流体力学中的高阶精度方法及应用学术会议(HOMA-CFD-2021)定于2021年7月23日至25日(比原计划提前两周)在上海市衡山北郊宾馆召开。本次会议将通过学术报告和学术研讨的形式交流我国计算流体力学中高阶精度方法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最新成果。会议主题为“精度为体,鲁棒为用,打破条条框框,直面问题挑战”。会议将邀请计算流体力学高阶精度方法领域的专家和有关领导出席,相关媒体将对会议进行全程报道,会议报告除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之外,其余报告按照姓氏笔画排序。欢迎广大从事高阶精度CFD算法研究、软件开发和工程应用的学者踊跃参加本次会议。

一、主办和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

承办单位:上海大学、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会议组织机构

会议主席:任玉新

组委会主任:李新亮、袁先旭

组委会副主任:杨小权、燕振国

组委会委员:陈海昕、李 栋、李 立、申义庆、王 强、余永亮、 李 明、丁 珏、王伯福、唐小龙、石国权

三、会议时间、地点和议程安排

时间:2021年7月23日至25日 (周五、周六、周日)

地点:上海市衡山北郊宾馆

会议安排:

2021 年7 月 23 日全天,报到、注册;

2021年 7 月 24 日上午,开幕式、大会报告;

2021年 7 月 24 日下午,分会场会议;

2021年 7 月 25 日全天,分会场会议;

2021年 7 月 25 日晚上,会议闭幕式。

四、征文主题及征文形式

该会议以学术报告和研讨会形式召开,报告及研讨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1. 高阶精度数值方法

2. 复杂湍流高精度数值模拟

3. 分离流、失速和转捩高精度数值模拟

4. 流动噪声的高精度数值模拟

5. 高阶精度CFD/CA求解器及软件开发

以上主题分三个分会场:可压缩流动、不可压缩流动、CFD/CA求解器与软件开发。

参会者请于 2021 年 5月 30 日前提交论文题目及摘要(800-1500 字)。经专家评审后,组委会将于2021年6月10日前通知论文摘要录用情况。参会者请于 2021年 6月20 日前通过Email提交注册信息。会议组委会将编制非正式出版的论文摘要集,摘要集电子档将存储至大会提供的U盘中,供会议交流使用,不再印刷纸质版。

五、会议费用

会务费: 正式代表 1800 元/人(中国力学学会会员 1600 元),学生代表 1500元/人,统一安排食宿,住宿费用自理。

六、会议投稿邮箱和联系电话联 系 人:

唐小龙:15316003975

石国权:13121235283

投稿邮箱:tangxl@shu.edu.cn, gqsss@mail.ustc.edu.cn

会议地址:上海市衡山北郊宾馆, 上海市宝山区沪太路4788号。

请将注册信息(附件一)发送到联系人邮箱:

唐小龙:tangxl@shu.edu.cn;

石国权:gqsss@mail.ustc.edu.cn

附件一:会议注册表

附件二:摘要模板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Postdoc position in Mechanics of Materials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Dear Colleagues,

I am looking for a talented and motivated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to join my group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in September 2021 (2-year contract). The project focuses on the constitutive modelling of biodegradable polymers (large deformations coupled to mass transport and chemical reactions). Candidates should have a strong background in continuum mechanics, constitutive modelling (hyperelasticity, viscoplasticity)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e position is attached.

Applications must be submitted via the university webpage:

https://eng.ox.ac.uk/jobs/job-detail/?vacancyID=150578

Please note the strict deadline for applying: 17 May 2021

Interviews of shortlisted candidates will take place in June, most likely online.

Don't hesitate to contact me if you need further details: laurence.brassart@eng.ox.ac.uk

Laurence

Attachment

 

 

[返回本期目录栏]         

 

 

 

Ph.D. position at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University of Houston

There is a Ph.D. opening in my research group in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Houston to be filled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research topic is multiscale modeling of the deformation response of SMAs through Machine Learning and Bayesian Inference.

Interested applicants are requested to contact Theocharis Baxevanis (tbaxevanis@uh.edu) with a brief cover letter that includes a summary of skills and copy of CV.

A master's degree in the areas of computational/continuum/fracture mechanics is required.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期刊

-------------------------------------------

 

 

《力学与实践》

2021年第43卷 第2期

 

3D打印技术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

 田威, 余宸, 张丽

复合材料垂尾受热应变激增问题分析

  石海波, 曹景涛

地球-火星引力辅助下的地-火无动力循环轨道

  臧诗慧, 武迪

水平分布三气泡运动特性研究

  黄鑫, 潘益鑫, 吕德磊, 陈韵海, 洪城

球对称瞬态非傅里叶热传导分析

 刘承斌, 龚顺风, 王惠明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固体力学学报2021年第42卷第2期

计算力学学报2021第1期

Acta Mechanica Sinica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王秉纲:大道至简 行久致远

(摘自中国科学报)

 

2021年4月18日,是长安大学70周年校庆的日子。这天,也是长安大学退休老党员王秉纲入党65周年的日子。为庆祝学校70华诞、喜迎自己的65岁政治生日,以举办第三届“王秉纲论坛”为契机,87岁满头银丝的王秉纲再次为“王秉纲基金”捐赠50万元人民币。至此,他个人捐助总额已达150万元。

王秉纲,结缘公路70载,一直不曾停歇,为国内外公路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学术栋梁,为祖国的交通科技和教育事业奉献了70年!

行远自迩 笃行不怠

1934年1月,王秉纲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县一户书香门第。20世纪50年代初,成绩优异的他初中毕业后,进入刚成立不久的东北交通学校(原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与公路的缘分悄悄萌芽。1954年8月,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到东北交通学校选拔学生,品学兼优的王秉纲作为候选人之一参加了这次考试。“题目不难,很幸运的是,我考中了。”

对于在南工求学的经历,王秉纲至今记忆犹新。各科成绩全优又是院学生会干部的王秉纲在校期间积极要求进步,于1956年4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同期学生中入党较早的一个,是为数不多的学生党员。毕业分配之际,本可以留校的王秉纲被组织安排去支援大西北建设,到西安公路学院(即合并到长安大学的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前身)当助教。“服从组织分配啊,党叫干啥就干啥,哪里需要哪里去。”党叫干啥就干啥!回忆起那段经历,老先生铿锵地说。

刚来报到,王秉纲就被派到秦岭公路的施工工地参加野外实践。好学的王秉纲在工地上始终没有间断学习,向身边人学,向实践学,向书本学。1959年11月,王秉纲考入同济大学,师从新中国道路工程专业创始人之一翁朝庆,攻读研究生。翁先生在学术上勤勉严谨,王秉纲很好地传承了这一点,这对他以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影响很深。

1963年5月,王秉纲从同济大学学成归来,身为西安公路学院史上第一位研究生学历的年轻教师得到了学校的重点培养,历任多项职务。1994年,西安公路学院党委书记孙祖望和院长王秉纲领导开展了一场以“凝聚奋进强体魄,跑步争进211”为口号的竞赛工作。

再回首,王秉纲很是欣慰。“西安公路学院的发展建设过程,我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这是我一生都值得怀念的往事。”

为党育才 为国育人

“给学生上课,就像梅兰芳演《贵妃醉酒》,演一遍有一遍的体会,讲一遍有一遍的收获。”王秉纲认为,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更要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王秉纲讲授的课程,学生们几乎从不缺勤,尤其是遇有他的学术报告或讲座,教室里经常是一座难求,过道上也挤满了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每次课前,他都会一丝不苟地认真备课,时常调整自己的讲义手稿,在其中写入新的体会心得。

王秉纲80岁时离开了心爱的讲台。从教半个多世纪,他先后负责路基路面、路面工程、道路结构力学、路面结构分析理论等8门本科和硕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野外实践中,他坚持与学生一起翻山梁、走细道。有学生笑着说:“王老师在野外翻山越岭,走羊肠小道,比我们年轻人还快。”

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体会从繁杂现象中看透本质,走上科学探索与创新研究的道路,这是王秉纲教书育人的一贯理念。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王秉纲认为:“作为导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能发现问题还要会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尽快进入研究领域的前沿。要让他们懂得,想把学问做好,得靠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勤勉努力才可以实现。”

“导师要甘为人梯,努力把年轻人推上去,在学业上严格要求,更要在生活中给予关心帮助。”这是王秉纲带学生时给自己定下的行为准则。学生的每篇毕业论文,他至少要看3遍,小到标点符号都仔细地一一修改。他在科研中更是处处创造条件,自己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和基金,让研究生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承担某个方向的研究任务,提供锻炼的实践平台,并提供足额经费,创造条件让学生迈出校门、走出国门,参与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使他们真正进入学科前沿。

他指导培养的硕士、博士、博士后累计160余名,很多都成长为公路学界翘楚和学科带头人,像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龙、交通部原总工周伟、“全国模范教师”申爱琴、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教授孙小端、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教授尤占平……

致知力行 踵事增华

王秉纲是我国交通领域著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交通运输研究大会(TRC)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在公路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西部地区重要公路几乎每一公里都倾注了王秉纲的心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秉纲先后主持了交通部重点项目“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理论、方法和参数研究”,国家科技工作引导性项目“水泥混凝土路面发展对策及修筑技术研究”(NO.025)等国家交通运输领域重大科技项目,研究成果为我国路面设计体系的建立以及设计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他主持的“复合式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碾压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复合式路面修筑技术”“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路面典型结构研究”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其中多项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依托科研成果,王秉纲一边完善路面结构力学计算理论与方法,一边着手编写《路面力学数值计算》《道路结构力学计算》等教材。这填补了国内缺乏有关路面力学计算方面教材的空白,也成为从事路面工程设计研究人员自修和学习的重要参考书。

作为交通部专家委员会委员,王秉纲也为我国公路交通建养理论研究以及科研创新把准了方向。

滋兰树蕙 初心不忘

“青年教师是高教事业发展的未来,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鼓励他们做教学与科研双优的合格教师是我最大的心愿。” 王秉纲注重把学术思想和渊博的知识无私地传授给青年教师,主导构建了老中青搭配的道路结构与材料研究团队。在他的指导下,胡长顺科研团队参与的青藏公路系列研究成果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这些年,为了支持并鼓励公路交通运输领域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尽快成才,促进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王秉纲13年间先后捐资150万元助学。学校教育基金会在此基础上设立基金专项,命名为“王秉纲基金”,用以举办“王秉纲论坛”,并设立“王秉纲青年学者奖”“王秉纲青年工程师奖”“王秉纲研究生奖”。

截止目前,王秉纲的学生们也自发捐助200多万元,基金还接受了企业及社会各界捐助的700多万元,总额已达1100多万元。现已有来自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和法国索邦-贡比涅大学等近20所国内外高校的36名优秀青年师生获得资助。

“我的工资是党和国家发的,这些都是人民的钱,但我年龄大了,花不了多少,花不完的钱再把它‘退’回去,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有着65年党龄的老党员王秉纲,始终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而他也用实际行动一直践行着党员的初心使命。

王秉纲至今仍居住在学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旧家属楼上,80平方米左右还没有电梯的小三室里,摆放的家具都是些很有年代感的老物件。学生们多次劝他搬到新楼居住,房子宽敞明亮关键不用每天爬楼梯,他却笑呵呵地连连摆手:“3层不高,楼梯也不陡,全当锻炼身体了。”

“作为一名老党员,只要还能干得动,我就还想再为祖国的教育和交通事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返回本期目录栏]         

 

 

 

中科院一博士论文走红: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摘自澎湃新闻)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上述文字来自于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这篇情感真挚的《致谢》近日在豆瓣、知乎、微博等多个网络平台走红,作者在文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

4月18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披露了这篇论文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是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

黄国平在上述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中写道:“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没能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离开人世。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莹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他回忆道。

除了生活中的贫困,还有精神上的刺激也让黄国平难以忘却:“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

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黄国平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他的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致谢》结尾,他写道:“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公开资料显示,黄国平201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攻读博士研究生,成为该研究所研究员宗成庆的指导学生,其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10月,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立自动化研究机构和最早开展类脑智能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该研究所具有从智能机理、智能芯片、智能算法到智能系统完整的学科分布和优势领域。

其中,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于1984年,1987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同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是由国家计委投资筹建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以模式识别基础理论、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以及语音语言信息处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人类模式识别的机理以及有效的计算方法,为开发智能系统提供关键技术,为探求人类智力的本质提供科学依据。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查询公开资料发现,2017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后,黄国平已赴腾讯就职,在该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担任高级研究员。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