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54卷,第3期,2021年5月10日
编辑组: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信箱:mechbrief@hhu.edu.cn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 新闻报道
2021金石科学高端论坛暨水中爆炸动力学专业组成立大会成功举办
◆ 学术会议
Postdoc position i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of Geological Materials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
网络精华
◆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
2021年3月2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研究战略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本期专题研讨会以“科研范式变革”为主题,由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主办,全国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联席会、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承办。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院士、陆建华院士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大会。以北京大学王恩哥院士为代表的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10余家单位的26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论坛开幕式由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主持。
陆建华副主任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梳理并解读了科研范式的演变历程,即科学发展经历了高度集中到多学科分化,再到当前呈现融合汇集的趋势。陆建华副主任指出,当今人类正面临能源危机、环境问题等重大挑战,而学科分化形成的壁垒、主流研究范式的惯性等因素对重大、复杂科学问题的解决形成了明显的障碍,因此自然科学基金委进行了深化改革和前瞻布局,设立了交叉科学部和交叉融合板块。陆建华副主任进一步强调,科研范式变革的新时代即将到来,我们需要热情拥抱变革、积极谋划变革、主动适应变革。希望参会科学家群体从人类科学发展历史时间尺度和全球化的空间视角出发,探讨人类和我国科学发展面临的共性挑战与危机,兼顾广度深度,博纳百家之长,交融众人智慧,共襄科技未来,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近远景目标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论坛针对韩启德院士提出科研范式变革面临的两大问题展开讨论,并作专题报告。即“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思考科学范式变革的问题:一是从最宏观视角审视整体现代科学范式是否有了根本性改变;二是从微观层面观察每个学科的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王恩哥、陆建华、鄂维南、汤超、吴家睿、吴国盛、王飞跃、朱松纯、饶毅、鲁白、黄铁军、刘陈立等专家学者,针对人工智能、凝聚态物理学、合成生物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科学发展史、系统科学等领域研究范式的过去、现状与未来变革相关议题作了主题报告。其他与会专家围绕科研范式变革的主题进一步交流讨论。
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全体工作人员参加研讨会。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21年4月22日至25日,第十二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EFM-2021)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主办,由湖南省力学学会承办,由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会议邀请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方岱宁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物理科学部孟庆国副主任和力学处雷天刚处长、空军工程大学李应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王振国院士、航天科技集团朱广生院士、国防科技大学吴建军副校长等40多位特邀嘉宾。
大会主席、国防科技大学罗振兵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介绍会议的相关情况。本次会议参会总人数超过700人,是历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设置大会主会场和7个分会场,共13个专题,投稿数435篇,大会特邀报告9个,分会场邀请报告43个,口头报告248个,墙报31篇,参展单位36个。
方岱宁院士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对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方院士指出,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是中国力学学会的旗舰会议之一,实验是开展研究的基础,也是验证理论的依据,实验流体力学在力学以及现代科技工程中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孟庆国副主任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实验流体力学学科在国家科技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并介绍了近几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基金资助情况,希望力学学科结合学科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进一步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吴建军副校长代表国防科技大学向各位参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国防科技大学的基本情况、学科发展历程与科学研究成果,并将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鼓励学术交流。
会议安排9个大会特邀报告。
空军工程大学李应红院士作了题为《等离子体激励空气动力学探索与展望》的大会开幕式首场报告,指出等离子体激励空气动力学属于空气动力学和等离子体动力学的交叉领域,以表面介质阻挡放电和等离子体合成射流两种典型激励方式为代表,介绍了本团队在等离子体激励空气动力学上的学术思路和研究成果,并对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国防科技大学易仕和教授作了题为《高超声速技术若干基础创新研究》的报告,系统介绍了该团队发明的高超声速精细流场结构显示技术-NPLS技术、研制的高超声速静风洞和开展的高超声速气动光学研究,相关技术获得广泛应用。
清华大学冯雪教授作了题为《高温风洞在线试验技术》的报告,介绍了该技术的理论、应用和装备,并展示了该项技术在复杂高温高速流体环境下材料的氧化、烧蚀和流动机理研究中的最新成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沈清研究员作了题为《TSTO级间分离气动问题与试验模型》的报告,指出级间分离式两级入轨空天飞机的关键技术和难题,通过风洞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系统分析了TSTO标模两级之间形成干扰的流场结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周裕教授作了题为《湍流边界层主动减阻研究进展》的报告,介绍了哈工大湍流控制研究所在湍流边界层主动减阻实验研究所取得的若干进展,包括壁面摩阻测量方法、激励器研制、传统控制与人工智能控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喜胜教授作了题为《激波诱导界面不稳定性理论思考与构建—从实验入手》的报告,介绍了激波与单模、多模以及双气泡融合等界面失稳实验,构筑了具有普适性的非线性模型,很好地预测了各阶段多模RM不稳定性的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晋军教授作了题为《柔性翼增升减阻主动控制实验研究》的报告,介绍了柔性翼主、被动变形情况下气动力、流场及其与变形的耦合作用机理,提出对柔性翼进行主动控制实现增升减阻的控制策略。
北京理工大学王国玉教授作了题为《空化,从空泡到流动的实验研究》的报告,介绍了团队近年来在空化和空泡流动方面的水洞和流场测量实验研究工作,并对将流动模型应用到工程实用的具体案例进行了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刘应征教授作了题为《湍流实验测量与数值模拟融合技术》的报告,介绍了针对非稳态流场的快响应PSP测量技术和模态在线计算实时驱动的FPGA-PIV测量技术,以及几种实验测量与数值计算的数据同化方法。
大会特邀报告由国防科技大学夏智勋教授、国防科技大学罗振兵教授、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易贤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孙明波教授分别主持。
本次会议设立7个分会场,来自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力学所、国防科技大学等众多科研单位热情参与,各受邀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流动显示与测量”、“流动控制”、“生物工业流”、“燃烧流动”、“流动分离与旋涡”、“激波与非定常流”、“流动稳定性”、“湍流与转捩”、“微尺度流”、“水动力学/液滴气泡”、“气动噪声”、“传热传质”、“智能流体力学”等13个主题与参会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对实验流体力学面临的基础研究、学科前沿与技术挑战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探讨了本学科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点和方式,以及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的思路和举措。现场还有《空气动力学学报》、《实验流体力学》、《Advances in Aerodynamics》、《气体物理》、《气动研究与实验》等优秀期刊和30余家流体力学测量与显示设备企业进行现场展示交流。
国防科技大学罗振兵教授主持了会议闭幕式。全国实验流体力学专业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刘应征教授致闭幕词并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会议策划好,会议规模空前;二是会议服务好,组委会热心细致;三是会议组织好,参会代表交流充分。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侯中喜副院长代表协办方国防科技大学宣布大会闭幕。
2021金石科学高端论坛暨水中爆炸动力学专业组成立大会成功举办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21年4月16-19日,由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四研究所承办的2021金石科学高端论坛暨水中爆炸动力学专业组成立大会在陕西省汉中市成功举行。
水中爆炸动力学专业组隶属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于2021年1月由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会批准成立。来自军队、高校、船舶、核工业、兵器、行业知名学报等31家单位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共庆水中爆炸动力学专业组的成立,并研讨了水中爆炸领域的最新前沿技术和研究成果。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戴兰宏研究员、某重大工程总师肖川研究员、爆炸力学专委会主任委员王成教授、兵器四院副院长魏卫研究员等领导莅临会议。会上14位专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同时《火炸药学报》《FirePhysChem》《爆炸与冲击》和《高压物理学报》进行了交流研讨,得到了有益的工作经验。
戴兰宏副理事长肯定了行业内专家、兵器二〇四所为推动水中爆炸动力学行业发展所起到的担当作用,希望水中爆炸动力学专业组能够发挥带动学科发展的重任,提升行业的基础研究水平和技术瓶颈技术攻关能力。
肖川总师作了“新质毁伤”精彩报告,希望水中兵器领域各单位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打造一支全国性的顶尖水中兵器研究团队,为行业发展战略提供科技源头,为水中兵器和国防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成主任委员宣读了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委员会成立水中爆炸动力学专业组的决定,并为专业组成员颁发了聘书,高度赞扬了兵器二〇四所为水中爆炸动力学专业组成立所作的重大贡献。
魏卫副院长感谢了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对我院工作的肯定,同时介绍了“金石论坛”的内涵,也希望兵器二〇四所在学会的带领下、各兄弟单位的支持下,共同推动火炸药及水中爆炸技术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本次会议的胜利召开得到了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某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体现了水中爆炸动力学专业组的团队凝聚力,希冀行业内专家共同努力,打造成一支有战斗力的国家队,发挥团队优势,为国家战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
========================================================================
学术会议
-----------------------------------------
工程结构安全防护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在自然灾害、冲击爆炸或武器打击下,工程结构的冲击与安全问题尤其突出,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在我国国防工程建设、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至关重要。为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工程结构安全与防护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工程结构安全与防护研讨会将于2021年8月14日-15日在浙江宁波召开,欢迎全国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学生及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会议。
一、会议主题
1.强动载作用下结构响应
2.工程结构安全监测与监控
3.新型武器破坏效应与防护
4.工程结构冲击碰撞防护
5.工程结构毁伤效应与安全评估
6.事故性爆炸冲击致灾机理与灾害防控
二、主办单位
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工程结构安全防护专业组
三、承办单位
宁波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四、协办单位
宁波大学冲击与安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宁波大学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滨海城市轨道交通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理工大学工程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所
五、会议秘书处和联系方式
联系人:
汪维(宁波大学),15058808695,wangwei7@nbu.edu.cn
王焕然(宁波大学),13957885604,wanghuanran@nbu.edu.cn
邓树新(南京理工大学),13151591980,dsx@njust.edu.cn
六、其他
有关会议详细信息,请与会议工作人员联系。
为了交流工业流体力学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工业流体力学的研究进展, 2021年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将于2021年9月24-26日在北京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承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陆士嘉实验室、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和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协办。
一、会议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协办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陆士嘉实验室
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
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
会议地点:北京
二、征文须知
凡未正式发表的关于流体力学理论、实验、计算在工业中应用的研究成果均可以摘要或全文形式投稿。与国防研究有关的论文,其保密性由论文作者自行负责,须经作者所在单位审核。论文计量单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中的有关规定。
三、会议交流方式
会议交流设为两个部分:大会邀请报告和分会场报告。
大会邀请报告时间为9月25日上午;
各分会场报告时间为9月25日下午~9月26日。
四、会议专题
1)航空航天工程中的流体力学及其应用;
2)船舶工程中的流体力学及其应用;
3)地面交通运输工具中的流体力学及其应用;
4)能源与机械工程中的流体力学及其应用;
5)大气和海洋工程中的流体力学应用;
6)水利和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流体力学及其应用;
7)医学工程中的流体力学及其应用。
五、投稿方式与截至时间
会议接收摘要投稿和全文投稿,会议文章全部收录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相关全文可推荐至《航天器环境工程》期刊发表。另外,会议将评选优秀青年(35岁以下)论文奖和报告奖,并颁发奖励证书。欢迎全国工业流体力学及相关专业研究者积极参会。
论文摘要截止:2021年8月10日
论文录用通知:2021年8月20日
论文全文截止:2021年9月10日
投稿邮箱:ifm2021@163.com。
投稿模板:参见《航天器环境工程》的投稿模板
(http://www.seejournal.cn/news/tougaoxuzhi.htm)。
六、会议费用
2021年8月30日前注册,正式代表注册费1800元,学生凭学生证1300元;2021年8月30日后注册,正式代表注册费2000元,学生凭学生证1500元。
七、会议联系人
刘新颖 手机:18614096180,邮件:27096186@qq.com;
屈秋林 手机:13811426730,邮件:qql@buaa.edu.cn。
==========================================================================
招生招聘
-------------------------------------------
I am seeking a PhD student to work on the design and modeling of morphing solids and shells. The position is fully funded and is available at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 – Columbia.
Applicants will have a BS or an MS or an Engineering degree in a relevant area (Mechanical or Civil Engineering, Physics or Applied Mathematics). Knowledge of Python, Matlab and of an FEA software (e.g., Ansys) is a plus.
Applicants should send C.V. and transcripts to “nassarh at missouri dot edu”. Please include the tag “[phd]” in the mail subject.
PI’s scholar page: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usXGOGIAAAAJ&hl=en
Department’s webpage:
https://engineering.missouri.edu/academics/mae/
PhD program admission criteria:
http://catalog.missouri.edu/undergraduategraduate/collegeofengineering/m...
Postdoc position i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of Geological Materials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 Postdoc position is available immediately in Professor Ryan Hurley’s laboratory (http://hurley.me.jhu.edu) in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the Hopkins Extreme Materials Institute at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The Postdoc will work in the field of experimental mechanics of geological materials,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developing and using in-situ laboratory and synchrotron X-ray measurements (imaging and diffraction) to study quasi-static and dynamic deformation mechanisms of rocks and granular materials. Individuals are sought who have:
(1) A Ph.D.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pplied Physics, or a closely related field,
(2) Significant research expertise i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preferably with experience in making laboratory or synchrotron X-ray measurements, and strong fundamentals in continuum mechanics.
Interested and qualified applicants should send a copy of their CV with a list of references to rhurley6@jhu.edu.
-------------------------------------------
==========================================================================
学术期刊
-------------------------------------------
2021年第41卷第4期
董凯, 任辉启, 阮文俊, 黄魁, 步鹏飞
王海任, 李世强, 刘志芳, 雷建银, 李志强, 王志华
姜亚成, 周磊, 朱哲明, 李剑飞, 牛草原, 应鹏
毕政, 周云波, 吴凯, 李明星, 孙晓旺
许晓元, 孙金华, 刘晅亚
-------------------------------------------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
网络精华
-----------------------------------------
联合国论坛探索如何让科技更好地造福全人类
(摘自新华网)
新华社联合国5月4日电(记者王建刚)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4日召开为期两天的线上论坛,探讨如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潜力,更好地造福全人类。
这场题为“科技与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多边论坛旨在推动到2030年建成一个更加绿色的世界,发现现有工作中的漏洞,促进合作共赢。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助理秘书长斯帕托利萨诺代为宣读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发言。古特雷斯指出,新冠疫情再次凸显科学技术与创新对于人类生存和福祉的重要意义,以及加强全球合作的迫切需求。
古特雷斯表示,为应对新冠疫情危机,国际社会不仅在创纪录的时间内迅速研发出疫苗,同时还在医学和数字通信等领域实现了多项创新。与此同时,科学研究与合作持续加速,全新的服务提供方式不断涌现。
古特雷斯说,包括减少不平等、遏制气候变化等在内的技术和创新领域的进展,为全球在新冠疫情过后继续应对其他共同挑战带来了希望。
古特雷斯说,目前,全球仍有数十亿人口几乎无法从信息和技术革命中获益,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技术鸿沟。
他说:“我们必须协同合作,跨越国界、行业和领域,让科学技术造福全人类。多边合作仍然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对气候变化、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污染危机,并面对其他共同挑战。”
在建设科技强国中谱写青春之歌——大国创新中的青年“突击队”
(摘自新华网)
《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更趋年轻化,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的第一线“冒尖”。“80”顶上、“90”登场,一支支青年队伍如同奔涌的浪潮,正汇入大国创新的海洋。
科研人的青春是什么样的?仰望浩瀚苍穹,他们渴望探索宇宙更深处的奥秘;踏上科研之路,他们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开拓奋进。
敢去拼,科研攻关必须“逼”自己一把
这是一支高规格的百人科研团队,90%以上的成员是博士和硕士;这又是一支如此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30岁。
正是这群青年人,肩负着实现核心芯片自主保障的使命。他们是中国电科国基北方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团队,为我国载人航天、北斗导航、5G通讯等重大工程打造芯片配套。
团队骨干成员、“85后”的房玉龙爱爬山,参加工作10年来,他也一直在攀登一座特别的山——碳化硅、氮化镓第三代半导体技术高峰。
房玉龙喜欢用爬山比喻做科研:“越到关键时候,越是难受,咬牙顶过去了,就能上一个很大的台阶。”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中间横亘着大量的工程难题。早期实验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波动,在产业化阶段都会呈几何倍数放大。
碳化硅衬底是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的基础支撑,国产衬底产量、性能迟迟不能满足要求,房玉龙主动找国产衬底生产商沟通,组建联合攻关团队,科学规划牵引方案,通过上下游充分迭代,拉动实现了国产碳化硅衬底的质量、产量双重提升。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年轻就要拼!我们作为科研人员,更要把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发展,用过硬的技术打造出国之重器,不负时代,不负青春。”房玉龙说。
如今,团队建成了先进的化合物半导体工艺线,典型货架产品与国际一流公司水平相当,每年为各类重大装备提供几百万只核心芯片,提高了核心芯片的自主保障能力,有力支撑了装备现代化。
秉坚韧,在苦寒中擦亮科学的眼睛
四川稻城海子山,离天很近的地方。千余个冰川湖泊与雪山交相辉映,旖旎风光引人入胜。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就建在这里,将探索高能宇宙线起源,并开展相关的高能辐射、天体演化、暗物质分布等基础研究。
要让观测站“睁开眼睛”,需要安装由数千个不同类型探测器组成的探测阵列。对于LHAASO青年安装团队来说,这意味着连续好几年与4410米的海拔、几乎只有平原一半的含氧量和多变的天气做伴。“这里很美也很残酷。”团队成员耿利斯说。
耿利斯和杨明洁一起负责其中一组望远镜阵列的研制和安装调试,系统问题陆续暴露,常常要加班到深夜;现场安装时又要与大风和寒冷搏斗,往往操作完成后,人也冻僵了。
回忆往事,杨明洁颇有苦中作乐的好心态:“每当风起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是个‘弱不禁风’的女子。但我们有一个共识: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只要‘死磕’到底。”
一天天,一年年。忍着寒风飞雪、低温缺氧,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一遍遍测试望远镜的各项性能,仔细检查每个部位的运行情况,记录测试数值。
静谧美丽又“不近人情”的青藏高原,留下过杨明洁和耿利斯两个年轻姑娘互相拥抱取暖的身影,也见证过她们曾因工作分歧红过脸、落过泪。
5年时光仿佛转瞬。当18台望远镜全部完成结构安装,静立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仰观苍穹的时候,这场景让耿利斯看入神了,她说,那一刻一切艰辛都烟消云散了。
LHAASO已整体进入验收期,不久的将来,一台台探测器将在美丽纯净的高原上接收来自遥远神秘宇宙的信息。
不设限,以创新追求不断超越
在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有一个零件加工创新攻坚的“梦之队”,不论是本单位还是其他单位遇到相关生产难题,总要请他们出手解决。
这就是文墨班。成立8年来,文墨班攻关课题20余项、协调改进工艺问题40余项,拥有12项国家专利,平均年龄却只有30岁。领头人方文墨,说是老师父,今年也不过才37岁。
方文墨是徒弟们眼中的奇才:26岁时成为本工种最年轻的全国钳工冠军, 29岁时成为集团最年轻的首席技能专家。
航空工业因为产品特殊性,精度要求往往超过机械加工极限,方文墨用手工精密锉削的方法创造了“文墨精度”,成就了航空领域的技能技术标准。2018年,他又把精度提高到0.00068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约一百二十五分之一。
在方文墨的言传身教下,文墨班成员个个刻苦钻研、磨炼技能,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钳工冠军。钳工技能的交接棒从“80”后交到了“90”后手中,文墨班成了名副其实的“冠军摇篮”。
青春只进取,不设限。赵宇,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六九九厂精密制造事业部操作工,为让导弹打得更准,他练就把握微米之差。在同事眼中,赵宇出手就是免检产品。在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加工之余,赵宇创新的一系列工艺方法,解决了航天零件易变形、精度高等加工难题,提高生产效率70%以上。
“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事业中,我们青年一代必须担起科技创新、航天报国的使命,越战越勇,不断超越。”赵宇说。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