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54卷,第4期,2021年5月25日
编辑组: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信箱:mechbrief@hhu.edu.cn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 新闻报道
◆ 学术会议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7-9 Sept 2021 (Online)
Call for abstracts: Topic on 3D Printed Soft Materials in ASME IMECE 2021 (virtual conference)
Post-doctoral position in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es for CFD
Postdoctoral Position at UCLA in mechanics/machine learning/computational science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
网络精华
◆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中国力学学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和江苏省力学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物理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5月14日-16日在江苏南京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浙江大学杨卫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周益春教授、中科院力学所赵亚溥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卢天健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冷劲松教授、国防科技大学易仕和教授、同济大学李岩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李江宇教授、清华大学徐志平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立峰教授等特邀嘉宾以及来自3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代表共百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张助华教授主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宋迎东教授、中国力学学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万林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院长高存法教授分别致欢迎词。
受本次会议特邀杨卫院士、郭万林院士为与会青年学者作了大会报告。杨卫院士在题为《物理力学十问》的报告中指出定义物理力学学科内涵时应注意三个核心特征:一、力场不可或缺,二、宏微观结合不可或缺,三、多物理场耦合不可或缺;但同时又提到从粒子到连续介质,从流体到固体,从宏观到微观三个方面过渡的缺失。郭万林院士在题为《物理力学:无尽的前沿》的报告中,介绍了物理力学从固体物理力学,流体物理力学,表界面物理力学,极端环境物理力学,直到生命环境物理力学的发展历程、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挑战。接下来,28位青年学者代表陆续登台,分享了各自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与观众展开了热烈讨论。这些青年学者报告内容丰富,涉及了与物理力学相关的众多前沿热点问题和重要工程应用领域,囊括了多场耦合物理力学、表界面物理力学、微纳米材料物理力学、极端环境物理力学等研究方向。
5月15日下午,在冷劲松教授和徐志平教授主持下,本次会议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集体讨论。与会青年学者就物理力学学科的发展使命、学科属性和发展趋势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随后,赵亚溥研究员、易仕和教授和周益春教授分别结合各自的研究经历和体会对物理力学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在总结发言环节中,杨卫院士分析了光刻机研发所遇到的挑战,并介绍了极端环境下的物质行为、量子技术和力生物学等领域涉及的物理力学问题。杨院士进一步指出机理性、交叉性和贯通性是物理力学学科的三大特征,并建议物理力学的学科划分不宜过细。郭万林院士指出当今的学科创新一定是高度交叉的,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科学只有发现和未发现之分,物理力学领域的青年学者要敢想、敢做、敢当,才能在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攻克卡脖子技术上有所突破,也才能让自身实现更好发展。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21年5月14日至16日,由湖北省力学学会、江苏省力学学会、浙江省力学学会共同主办,武汉力学学会协办,三峡大学承办的“第三届江苏湖北浙江三省力学学术会议”在湖北宜昌召开。共有来自国内13个省市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交流活动。
5月15日上午举行了开幕式,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田斌教授、湖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胡元太教授、江苏省力学学会邬萱副理事长和浙江省力学学会理事长陈伟球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应邀出席的还有中山大学王彪教授、暨南大学肖衡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何陵辉教授和石家庄铁道大学刘金喜教授等。会议由湖北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三峡大学叶永教授主持,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田斌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辞,湖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胡元太、江苏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邬萱和浙江省力学学会理事长陈伟球代表三省力学学会先后致辞,分别介绍了各省力学学会的发展历程,并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多省市的专家学者到宜昌进行学术交流,共同祝愿这个跨省力学交流平台越办越好。
这次会议是在原江苏湖北两省固体力学学术会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此次邀请了浙江省力学学会以扩充跨省力学交流平台的规模,包含了所有力学学科以扩大交流范围,特别邀请了几位国内外知名的力学专家作大会报告,以提升交流平台的学术氛围,促进了该系列会议的蓬勃发展。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92篇,分为大会邀请报告、分组邀请报告和分会场交流报告。大会邀请报告包括中山大学王彪教授的“预报材料结构强度和变形局域化的新思路”,暨南大学肖衡教授的“令人惊奇的弹塑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何陵辉教授的“二维结构化材料的弯曲”,石家庄铁道大学刘金喜教授的“力电磁多场耦合材料力学的现状与思考”。这些报告都针对相关领域的前沿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介绍和阐述,丰富了与会代表对这些领域和方向的认识。下午进行了分会场报告,共设8个分会场。会议报告异彩纷呈,参会代表和专家学者都踊跃发言,针对力学前沿及国家重大需求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思想。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会议顺利完成了预定程序,取得了圆满成功。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于2021年5月23日在全国举行。本次竞赛由《力学与实践》编委会和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承办,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协办。
5月23日上午8:30,来自全国400余所高校的30369名考生走进30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赛区的竞赛考场,参加这一全国最大的高校力学赛事。三个半小时的答题时间,考生们运用自己扎实的力学知识储备,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下笔如有神。预祝他们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国力学学会及各地方力学学会的主要领导对于所在地区的考场进行了巡视。各地考试组织严密,措施到位,安排有序,确保了竞赛的公平、公正。
本次竞赛筹备工作自2020年12月发出第一轮通知开始,全国各地方学会积极筹备动员,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股力学竞赛报名热潮,参赛人数首次突破3万人,呈现连年上涨态势。
举办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是为了培养人才、服务教学、促进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增进青年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竞赛每两年举行一次,本年度为第十三届,全国在校大学本科、专科、及研究生均可自愿报名参赛。个人赛结束后,评选出全国范围内的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选手并颁发证书,同时,成绩较好的高校团体将获得参加团体赛资格,团体赛采取团体课题研究(实验测试)的方式。个人赛特等奖及团体赛特、一、二等奖获奖者将在2021年8月份的中国力学大会开幕式上领奖。
-------------------------------------------
========================================================================
学术会议
-----------------------------------------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7-9 Sept 2021 (Online)
The 15th in a well established serie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rganised by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Strain Measurement (BSSM) showcasing novel & innovative research i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7 - 9 September 2021. The conference will take place online in 2021. More info here:
Key dates:
Abstract submission deadline 31 May 2021
Author notification 12 June 2021
Early bird registration deadline 30 June 2021
Late registration deadline 31 July 2021
Call for abstracts: Topic on 3D Printed Soft Materials in ASME IMECE 2021 (virtual conference)
Dear colleagues:
We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submit an abstract to the topic on 3D Printed Soft Materials at the 2021 ASME IMECE, which is to be held as a virtual conference online from November 1 to November 5, 2021. This year, we are more than happy to invite Dr. Cheng Sun from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to give an invited talk.
Please refer to the attached file for the scope of our topic. To submit an abstract, please
1. Go to: https://event.asme.org/IMECE
2. Select Track 12 (Mechanics of Solids, Structures and Fluids)
3. Select Topic 12-14 (3D Printed Soft Materials)
The deadline for abstract submission (presentation only) is July 09, 2021.
Should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us. The topic organizers would greatly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pass this information to your students, postdocs, and colleagues. 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your contributions!
Topic Organizers
Kai Yu, Assistant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
Sung Hoon Kang, Assistant Professor,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Howon Lee, Associate Professor,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Qiming Wang, Assistant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Jordan R. Raney, Assistant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ttachment: 3D Printed Soft Materials.pdf
==========================================================================
招生招聘
-------------------------------------------
Post-doctoral position in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es for CFD
Please find our new post-doc opening in the http://www.legato-team.eu
Write to Dr Anina GLUMAC
Check the group out here:
https://orcid.org/0000-0001-7622-2193%C2%A0%C2%A0https://researcherid.com/rid/A-1858-2009
Reviewer profile https://publons.com/a/659621/
Team Website http://legato-team.eu
TWITTER https://twitter.com/stephanebordas
TWITTER https://twitter.com/LegatoTeam
Luxembourg page: https://wwwfr.uni.lu/recherche/fstc/research_unit_in_engineering_sciences_rues/members/stephane_bordas%C2%A0
Cardiff page
https://www.cardiff.ac.uk/people/view/364334-bordas-stephane
ISI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tachment:
DATA4WIND - Brief advertising description.pdf
Data-Driven Approach for Urban Wind Harvesting – DATA4WIND – Legato Team.pdf
Job Portal - University of Luxembourg.pdf
Postdoctoral Position at UCLA in mechanics/machine learning/computational science
We are looking for a postdoctoral fellow with a background in solid mechanics, machine learning, computational science, or relevant fields to work at the intersection of mechanics, machine learning (ML), and/or manufacturing. If the candidate has no proven record in ML, he/she should have the confidence and a track record to quickly master analytical and software tools in new fields. The postdoctoral fellow will work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and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 He/she will be supervised by Prof. M. Khalid Jawed (Structures-Computer Interaction Laboratory of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and co-advised by Prof. Vwani Roychowdhury (Complex Networks Group of the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Both the groups are loca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The fellow is expected to mainta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Smart Manufacturing Institute at UCLA.
Visit this url for details on how to apply: http://tinyurl.com/UCLA-Postdoc-2021
-------------------------------------------
==========================================================================
学术期刊
-------------------------------------------
魏兆栋,高仁璟,王长生
夏雨,张泽俊,余颖烨,刘敬敏
陈龙飞,游世辉,刘小飞,赵小英
王钧仡,仝真真,王伟,屈建龙,徐新生
钟霖,马淑芳,莱蒙
-------------------------------------------
========================================================================
网络精华
-----------------------------------------
7大看点!20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评审与资助工作综述
(摘自科学网)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杂志《中国科学基金》最新一期上刊发专题“2020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综述”。
其中,《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评审与资助工作综述》一文正式公布了2020年度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受理、评审和资助的相关数据,以及对2021年科学基金工作的展望。
科学网进行简要梳理,供广大科研人参考。
申请量增加12.19%
2020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量继续大幅增加,全年共接收各类项目申请281170,比2019年增加12.19%。
在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共接收2369个依托单位提交的15 类项目申请269671项,同比增加28960项,增幅为12.03%。
不予受理2511项,占接收项目申请总数的0.89%,与2019年的1.72%相比有大幅降低。
其中,“未按要求提供证明材料、推荐信、导师同意函、知情同意函、伦理委员会证明等”“不属于项目指南资助范畴”“申请人不具备该类项目的申请资格”是主要的不予受理原因。
同时,2020年申请方面还有3项新变化。
限项:高级职称人员同时负责和参与的项目总数由3项调整为2项。
学科代码:学科布局调整以优化申请代码设置为切入点启动,2020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信息科学部为试点部门,重新梳理一级和二级申请代码,不再设置三级申请代码。
代表作:在个人简历中强调其他代表性研究成果中不得再罗列论文和专著,特别是取消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申请书中的“论文 收录与被引用情况统计表”。
41.53%的项目开展分类评审
2020年,全部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试点开展基于四类科学问题属性的分类评审工作,实施分类评审项目占接收项目总数的41.53%。
为推进“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Responsibility,Credibility,Contribution,RCC)”评审机制,2020年从8个科学部中选择10个学科(每个试点学科至少选择一个项目类型),在通讯评审环节开展RCC评审机制试点。
此外,针对疫情,会议评审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网络会议平台+信息系统支持”的方式开展,有效避免了干扰评审工作行为,进一步提升了评审公正性。
45656项,超283亿元
经过评审和审批程序,2020年共批准资助项目45656项,直接费用2830251.27万元。
“面青地”资助力度继续稳定,保持自由探索类项目经费占比,三类直接费用合计1659340万元,占2020年批准资助项目总直接费用的58.63%,与2019年基本持平。
面上项目19357项,直接费用1112994万元。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8276项,直接费用435608万元。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177项,直接费用110738万元。
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着力引导科研人员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核 心科学问题。重点、重大、重大研究计划及重大科研仪器项目等4类项目直接费用合计477561.12万元,占2020年批准资助项目总直接费用的16.87%。
重点项目737项,直接费用216527万元,平均资助强度293.80万元/项。
重大项目45项,直接费用79139.38万元,平均资助强度1758.65万元/项。
重大研究计划新启动5个,包括“第二代量子体系的构筑和操控”“极端条件电磁能装备科学基础”“未来工业互联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信息解码及有序调控”和“冠状病毒—宿主免疫互作的全景动态机制与干预策略”。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打通自由申请和部门推荐两类仪器项目的计划额度,共资助88项,直接费用94494.78万元,比2019年增加16154.02万元,增幅为20.62%。
人才类项目,间接费占比提高
2020年进一步调整了人才类项目的经费资助结构,所有依托单位获批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均采用新的经费资助结构,在总经费固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间接费用比例。
优青600项,直接费用72000万元。
港澳优青25项,直接费用3000万元。
杰青298项,资助经费116920万元。
创新研究群体37项,直接费用36010万元。
基础科学中心13项,直接费用77000万元。
联合基金费用增加28.99%
截至2020年12月,20个省(自治区、直辖 市)加入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5家企业加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与6个行业部门设立联合基金。
包含正在实施的其他联合基金在内,2020年20个联合基金共接收项目申请5806项,资助联合基金项目1084项,比2019年增加159项,增幅为17.19%,直接费用238750.40万元,比2019年增加53660.40万元,增幅为28.99%。
原创探索项目经费超1.1亿
2020年,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申请指南及“肿瘤研究新范式探索”“面向复杂对象的人工智能理论基础研究”“深时地球科学知识图谱与知识演化研究”“管理与经济科学新理论方法和新范式”等4个指南引导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指南发布。
引入专家推荐、预申请、双盲评审、评审意见反馈和答复等创新的申请与评审方式,项目评审以研究思想的原创性和预期成果的引领性作为评价重点。
收到预申请1766项,其中指南引导类1000项,专家推荐类766项。61项指南引导类及142项专家推荐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通过预申请审查。
经过评审和审批程序,批准资助原创探索计划项目53项,其中指南引导类18项,专家推荐类35项,涵盖数理、化学、生命、地球、工程与材料、信息、医学7个科学部,直接费用11234.18万元。
2021年:五大展望
(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助布局。推动构建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生命和医学、交叉融合”4个板块,重塑资助布局、强化治理能力;全面实施新的申请代码,统筹部署交叉领域研究,优化科学基金学科布局、积极应对科研范式变革。
(二)激励原始创新,培育原创成果。深入实施原创探索计划,鼓励支持高风险、颠覆性、非共识的原创思想,培育从无到有的引领性原创成果、培育未来重大科学突破。
(三)深入推进人才资助体系升级。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资助政策,加强对创新人才和团队的支持力度,优化人才资助体系、夯实人才队伍基础。
(四)持续优化管理,提高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基于四类科学问题属性的分类评审范围,引导科研人员准确凝练科学问题,提升项目申请和评审质量;全面实施无纸化申请,简化申请管理要求;扩大“包干制”试点范围,推进经费管理改革;扩大联合基金规模,探索社会个人捐赠基础研究机制,强化多元投入、促进协同创新;完善依托单位准入和退出机制,构建信誉评价体系,提升服务效能。
(五)扎实营造良好学术生态。持续开展“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评审机制试点工作,提升项目评审质量、构建良好评审环境;深入实施科学基金学风建设行动计划,引导四方主体开展负责任的科研、评审和管理活动,提倡良好科学文化、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环境。
多所名校官宣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摘自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16日消息(记者车丽)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最近,一则“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22年起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消息在高教圈引发广泛关注。目前,国内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按学位类型可以分为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已有多所高校在部分学科领域停招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其中不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这样的知名院校。为何学术学位硕士在名校中缩减?
为何缩减学术学位硕士招生规模?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陈志文指出,这是我国对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针的调整。陈志文说:“不再把硕士作为高层次研究人员的一个明确定位,主体要变成博士。1990年我们招了60万本专科生,当年硕士只招3万人,博士招了3000人。到了去年,本专科招了967.45万人,硕士招了120万人,博士招生也超过10万人。高等教育完全进入普及化时代,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对不同的培养阶段和层次做了重新定位和调整。”
据了解,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未来高层次研究人才将主要以博士教育为主,硕士生培养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即专业硕士为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提到,学术硕士人数总量相对较多,教育部门也在调整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比例。
自2017年起,专业硕士招生规模就高于学术硕士。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81.1万人,专业硕士招生规模达47.4万人,占比为58.5%。2019年专业硕士在校生147.4万人,占比60.4%。不过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中,一些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时遭到歧视。某招聘平台负责校招市场的负责人马潇珺介绍,大部分企业在发布招聘信息时会设置基本硬性条件,会明确区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历要求。马潇珺说:“在校园招聘过程中这个现象挺普遍的,企业会明确在招聘简章里写上只接收全日制研究生。”
陈志文提到,事实上,应用型人才更受用人单位青睐,高校要重视调整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