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力学学会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英才系列报道—王立峰:自称有点笨的“快乐科研”者
王立峰 男1977年生,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微纳米力学工作组委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力学学会会员。2009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作为第五完成人获得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3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2016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并获得2015-2016年度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201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是一个生活很有规律的人,如同他所钻研的力学理论一样。他每天8点前从住宿的地方来到实验室,晚上11点回,两点一线,风雨无阻。
他就是王立峰,一个他自己口里所说的那个平凡的、有点笨笨的人。
1996年,王立峰考入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2000年,获该专业学士学位,因成绩优秀获得了硕博连读的资格。2005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发表期刊论文66篇,其中SCI论文47篇;SCI期刊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特邀编委,力学与实践编委,为50余种杂志审稿人,被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评选为2010年Top Referee。
他是一个生活很有规律的人,如同他所钻研的力学理论一样。他每天8点前从住宿的地方来到实验室,晚上11点回,两点一线,风雨无阻。
他就是王立峰,一个他自己口里所说的那个平凡的、有点笨笨的人。
1996年,王立峰考入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2000年,获该专业学士学位,因成绩优秀获得了硕博连读的资格。2005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发表期刊论文66篇,其中SCI论文47篇;SCI期刊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特邀编委,力学与实践编委,为50余种杂志审稿人,被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评选为2010年Top Referee。
心无旁骛 潜心科研
静心笃志、心无旁骛、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这是他取得这些成就的关键。当年,王立峰研究碳纳米管的纵波传播过程颇为曲折。读研究生师从胡海岩院士和郭万林院士,选择了当时刚刚起步、国内外很少人研究的纳米力学研究方向。一次学术会议之后胡老师向他谈起,非局部弹性理论很可能用来描述纳尺度结构对力学行为的影响,他开始关注相关理论。在导师的指导下,他时常查阅最新的科技文献,跟踪前沿理论的发展,通过不断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初,他按照研究一维弹性波问题的常规做法,选用弹性杆作为简化模型,但所得到的理论结果随着频率升高而产生差异。进行若干修正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结果,但在高频段的差异仍很大。这时他没有急于求成,将“说得过去的”中低频段结果撰写论文投稿,而是继续探索。在采用非局部弹性梁模型成功分析碳纳米管的弯曲波频散之后,他确信问题不完全来自本构关系,而是来自模型的几何形状。经过细致分析,他发现碳纳米管的纵波本质上不是一维弹性波,采用非局部弹性壳体模型后成功预测了多分支频散曲线,不仅与数值结果相符,而且可以发现数值结果不全面之处,解释其跳跃现象。基于梁模型研究弯曲波的传播问题相关论文受到Physical Review B审稿人的高度评价,称:“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论文,很有可能对碳纳米管动力学行为的研究产生重要的贡献和影响”。论文发表后得到了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引用,在国际动力学与控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个研究过程历时一年多,在艰难的科学探索过程中,他没有选择盲目追逐热点,而是坚持没有随意变换研究方向。
兴趣导向 快乐科研
“对于科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一时无法解决,也不要彻底放弃。随着理论水平的提升、研究经验的增加、研究工具的改善,日后有可能解决遗留问题。经过长期思考、潜心研究所解决的问题未必是特别重要的问题,但解决问题后产生的愉悦感令人终身难忘,而这正是科学研究的魅力所在。”王立峰非常赞同他的导师胡海岩院士所说。“纳米动力学”这一引人入胜且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让他从中体会到无穷的研究乐趣。每每谈及科研成果和科研问题,他就会像个兴奋的孩子一样,滔滔不绝,快乐溢于言表。在担任研究生导师后,王立峰也将“兴趣导向,快乐科研”的理念贯穿至对学生的指导中。对于刚刚进入课题组,对研究方向和内容不太了解的低年级学生,王立峰总是充满耐心的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并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勇敢的自由探索。当学生在科研中遇到难题时,王立峰常以乐观的态度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读书时的经历,并和学生一起逐个公式、逐行代码的推敲其中的问题,常常忘记了时间的流逝。除了在教学、科研上以身作则的全身心指导学生外,王立峰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每周末例会结束后的下午爬紫金山、环城墙徒步,已经成为课题组的必备项目,让这个平日充满浓厚科研气氛的课题组难得的放松身心,为下一周的繁忙工作充满了能量。
勇攀高峰 敢为人先
瞄准世界一流,敢于在世界舞台上与同行对话。“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具备优雅的科学品位、国际化的研究视野和审慎的批判精神,不断聚焦研究方向,做出系统创新的研究成果。”王立峰回忆说,他本科阶段发现很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与周围同学差距比较明显,但是他坚信自己的性格特点适合做研究,从大学本科初期就梦想能在科海拾贝。进入大学校园,他从《时间简史》,《上帝与新物理学》等科普读物开始树立自己的学术理想。然后开始搜寻切入点,读了相对论、量子力学、非线性科学。这些书虽然在当时读起来似懂非懂,但使他对20世纪科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博士期间,在导师胡海岩院士的指导下,王立峰的博士论文《一维纳米结构的若干力学问题》获200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成绩,王立峰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继续选择微纳动力学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作为科研攻关的方向,更加努力的工作。在纳结构热振动、范德华边界影响、非线性振动等方面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人才项目的资助。在新的历史时期,王立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选择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基础研究作为发力点,在原有理论研究、计算机模拟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在实验方面的投入。不仅如此,他还勇于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在原有纳尺度动力学基础上,新组建了一支关于超材料动力学的研究队伍。面对新的挑战,王立峰经常和学生一起在实验室调试每台新仪器,设计新的实验方案,仔细观察并记录重要的实验现象。他始终坚持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身为两个孩子父亲的他也从未停下匆忙的步伐,因为他相信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足够的科研敏锐度,才能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科研成果。他深信,路就在脚下!有了南航严谨务实的学术风气、师兄的榜样作用、团队奋发向上的氛围,我们相信他一定能够在科学的大道上走得更为广阔、更为坚实、更为辉煌! 江苏省力学学会 张姝姝 文
(作者:张姝姝 )